当脱口秀演员王勉用摇滚说唱吼出一声“我不想上班!”全场炸裂,那一档脱口秀综艺的名场面由此诞生。后来,他拿到了总冠军,但看综艺的我们,还在上班。
如果说不想上班是年轻人的一种普遍心态,那当我看到《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这本书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废话吗,难道会有人乐意早起、挤早高峰、上厕所难找坑位、晚上10点下班还打不到车吗?
一个“2019职场人加班现状”的在线调查显示,近九成的人都难逃加班命运,24.7%的人几乎每天在加班;而每天都加班的人群中,年龄越小比例越高,95后高居榜首——近三成每天在加班。
最近一篇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的文章,讲的是互联网大厂的厕所难题,连上厕所这样的人类基本生理需求,也已经被视为效率的敌人。有的走劝说路线,在厕所墙上贴着:“上厕所不要带手机”“时间宝贵,入厕干脆”。有的彰显极客本色:在厕所坑位装了计时器,精确到秒,显示里面的人蹲了多久;开发了内部小程序,实时感应坑位是否有人以及所占用的时间;或者简单粗暴,在厕所屏蔽了手机信号。
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把“工作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不想上班是一种病,年轻人没有错,只是病了。“不想上班”的强大意念就像一座冰山,瞬间涌来的那些原因仅仅是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但就像来自北大西洋的暖流终究温暖了冰岛,不想上班是病,也就有药。
年轻人不会坐以待毙,勇敢的我们总是能自救的。
比如,刚从大学毕业的准社会人,能不能先不工作?
有一个招聘网站针对2019届毕业生的调研显示,约2.9%的大专应届生和5.7%的本科应届生选择暂缓就业,多进行短期支教、游学、创业考察等活动。在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社会对此也持宽容态度,慢慢考虑人生道路、为未来做规划,未尝不是好事。要警惕的是两种情况,一是啃老,二是变了味的“间隔年”。
“啃老”的负面影响大家都懂,我们来说“间隔年”。“间隔年”指的是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升学、工作、换工作)之前,腾出一年时间以实践的方式来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旅行、研学、做义工等。但是,如果并不明确自己在“间隔年”的目标,而只是作为“不想上班”的借口,那就是自欺欺人。
临床心理学家梅格·杰伊研究了几十年20~29岁的年轻人,得出了一个严肃的事实:20~29岁是极简单却极具变化的时期,这十年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爱情甚至整个人生。所以,暂时不工作,你得想清楚了。
那么对于已经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居家办公是否可行?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曾经有数月,活动半径不超过1.3公里——为什么那么精确,因为那是我家与离我最近的大超市的距离。起初我是快乐的,不用去单位,居家远程办公,四舍五入约等于不上班。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一定差距的。首先是技术问题,钉钉崩溃、微信断片,远程会议卡顿;然后是环境问题,笔记本屏幕有点小,孩子有点吵;最糟糕的是家中慵懒的气氛,导致工作效率十分低下。
居家办公,也许只是看上去很美。
如果幸运的你已经熬过了职场最初的那几年,有了一定阅历和技能,能不能干点别的?
一个名叫马奇·艾波赫的美国作家在2007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压力下的职场求生书》中,提出了“斜杠人生”的概念,鼓励年轻职场人不要满足于单一职业的工作模式,而选择有多重职业及身份的生活,这被视为对抗职场倦怠的一剂良药。当然,她本人也身体力行,是作家/记者/演说家/讲师。
意大利在2017年有超过530万自由职业者,其中80%可以归入“斜杠”一族,占总工作人数的五分之一。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兼职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一些激发个人兴趣、发挥潜能的自由兼职,既能满足年轻人自由支配时间和体验不同职业人生的愿望,也能利用空间碎片时间挣点额外收入。有一个某求职网站在2016年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表示,愿意每天花2~4小时做兼职。
“斜杠”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得到额外收入,其次能拓展职业技能,最后还能让兴趣爱好得以施展。斜杠青年,这个可以有!
看到这里,虽然明天依然要上班,但你,是不是有了新的打算?
相关阅读
2021-01-21 11:01:36
2021-01-21 10:54:02
2021-01-21 10:50:01
2021-01-21 10:48:48
2021-01-20 11:24:38
2021-01-20 11:15:28
2021-01-20 11:11:58
2021-01-20 11: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