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确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的调控目标。
“2022年CPI同比增长目标控制在3%以内,从近10年目标设置来看,有7年均设置为3%以内的目标。如果剔除掉2020年受疫情扰动,目标设置在3.5%以内,CPI连续7年设置为3.0%的目标。这也表明了,物价涨幅采取常态化设置的意图。”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CPI比上年上涨0.9%,完成全年3%左右的调控目标。从2021年CPI全年走势看,上半年受翘尾因素影响,CPI同比曾一度走高,但随着猪肉价格降幅持续扩大,自6月份开始,CPI连续多月回落。10月份和11月份,受鲜菜价格大涨等带动,CPI同比涨幅再次快速扩大。
2021年CPI同比涨幅与往年相比较低,“这一方面是因为2021年猪肉价格整体处于低位,拉低了CPI,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局部点状散发,终端消费还未完全恢复,影响到了居民消费价格。”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
2022年CPI同比涨幅会如何变动?是否会超过2021年CPI涨幅?
“从结构上看,CPI主要由食品分项和非食品分项构成,其上涨的动力来源可大致分为食品价格的推动和非食品价格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食品价格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新一轮猪周期何时开启。”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告诉中新财经记者。
在温彬看来,目前,本轮猪周期正处于产能去化阶段,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已经连续16个月负增长,是拖累CPI走势的主要原因。去年6月后,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出现环比下降趋势,按照历史规律推算,反映到对生猪出栏的影响大致滞后10个月,也就是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进入新一轮上涨。
“非食品价格的走势与PPI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价格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在很大程度受到全球输入性通胀的影响。当前,全球通胀仍处于持续升温中。”温彬认为,本轮全球通胀主要源于疫情冲击下的供给受限。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市场避险情绪迅速升温,以能源为首的大宗商品价格再次开始上涨,预计年内价格易上难下,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
温彬指出,在国内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等政策调控下,我国通胀水平有望保持在可控区间,但未来通胀走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在全球通胀高企的情况下,我国面临输入性通胀风险。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去年暴涨之后,今年年初以来天然气、棕榈油、原油、铝、动力煤、铁矿石等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再度出现明显上涨,如果新一轮猪肉价格上涨叠加价格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传导形成共振,那么将对CPI形成较大上涨压力。
刘学智也预计,2022年CPI将略有上升,全年涨幅可能高于2021年,整体涨幅将较为温和,不存在通胀压力。“另外,当前CPI和PPI差值仍然较大,2022年二者剪刀差将显著收窄。”
相关阅读
2022-03-14 16:50:44
2022-03-14 16:36:37
2022-03-14 16:35:13
2022-03-14 16:33:49
2022-03-14 16:30:29
2022-03-14 16:29:46
2022-03-14 16:27:41
2022-03-14 1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