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青少年艺术教育,4月18日由武威第十七中学举办的“翰墨润心,以字立人”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
武威第十七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樊龙山出席活动并讲话,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政协原副主席、北京神州翰林书画院西北分院副院长、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武威职业学院书法客座教授、武威市凉州区慈善协会名誉会长王大臣出席活动并致辞。北京神州翰林书画院西北分院副院长王永庆、副秘书长罗成及理事(会员)何学忠、魏天兴、张其虎、张学光、王璐文、张林生、祁恒武等人,并隆重邀请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武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凉州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凉州区文联副主席、凉州美术馆馆长、凉州书画院院长赵长军先生出席。
北京神州翰林书画院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站在延续文化根脉、守护民族之魂的高度,让大家近距离、面对面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和熏陶,享受文化发展繁荣的成果,为推动中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活动现场,书画家们泼墨挥毫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并用心向书画爱好学生传艺授道,学生们积极请教,纷纷表示,对书画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强了兴趣,丰富了业余生活。
通过这次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同学们的心里播撒下了美好高雅的种子,能够勇于探索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焕发新的活力。
武威第十七中学简介
清源镇,位于凉州区城东14公里处,东靠长城镇,南邻金河镇,西接武南镇、清水镇,北临发放镇。昔日因境内泉源密布, 有三沟之一的清源沟流经其境而得名“清源”。清源镇下辖4个社区,16个行政村,镇域东西长15.2千米,南北长11千米, 镇域面积106.80平方千米。 武威第十七中学创建于1968年3月,是在原蔡寨小学的基础上设立初中班创立,始名蔡寨中学,校址位于蔡家寨村三组。 办学伊始,设初中年级2个。1970年,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学校。1972年与蔡家寨小学分办, 初、高中实行“二,二”分段制,即当时的四年制完全中学,时有初、高中班各3个。1977年8月,校址西迁1公里至蔡家寨村二组现址,校园占地30亩。1978年,初中学制改为三年。1981 年,撤销高中班,成为三年制初级中学。1983年易名为清源乡清源中学。1986年更名为武威市清源镇清源中学。1987年8月, 学校恢复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并开设初中“三加一”职业班1个。1986至1995年,将原土木结构校舍逐步改扩建为砖木结构,先后修建教室、功能室、教师办公室54间,校园占地面积扩增41.5亩。1996年8月,因调整中学布局,经原武威市教委批准撤销高中班,学校改制为三年制初级中学。2003年7 月更名为武威第十七中学,并再次恢复高中部。2009年凉州区按照“三集中”原则,撤销了武威第十七中学高中部,同时将清源镇新地中学并入武威第十七中学。2023年8月,学校改制为九年制学校。目前,学校占地71.5亩,建筑积7937平方米。在校学生650余人,其中住宿生400余人。教职工69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让教育惠及每一个心灵,让学校成为梦想的乐园”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铸就了“传承创新、永不放弃、奋勇争先”的十七中精神,以“有教无类、 自强不息”为校训,形成了“勤奋、求实、文明、远志”的校风,“爱生、善导、勤学、乐教”的教风,“尊师求道、刻苦进取”的学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面对“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根本问题下,要把武威第十七中学办成“管理精、质量高、文化浓、师资强、学生优、 校园美”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强校,就必须用理念引领, 用文化植根。为呼应学校地理位置,传承学校历史文化,紧扣新时代新要求,“正本清源、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应运而生。
多年来,学校坚持“做有温度的教育”,着力于推动思想道德建设与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学习活动深度融合,构建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体系,五育并举,以师生“八正”(正言、正行、正心、正念、正见、正思、正定、正进)为目标,“正本清源、立德树人”,培养了一大批心中存爱、眼中有人、言行文雅、个性鲜明、行为规范、三观纯正、视野开阔、中国灵魂、 世界胸襟的清源学子,切实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相关阅读
2024-04-22 10:27:15
2024-04-18 17:33:12
2024-04-18 11:27:14
2024-04-18 11:24:03
2024-04-18 11:17:39
2024-04-18 11:15:31
2024-04-18 11:13:32
2024-04-18 11: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