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快讯

见字如面,让家国情怀传承绵延

来源:
22分钟前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封封家书,是中华民族情感记忆的载体,也是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的历史档案。红色家书见证了党的奋斗历程,是独特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自2019年7月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104名青年学子开展了红色家书寻访实践活动,11支小分队深入北京、江苏、安徽、陕西、四川、重庆、广西、新疆等多个省份,走进一个个党员家庭寻访家书,从书信的字里行间体悟伟大精神,感受百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本期《光明调查》梳理了青年学子所寻访的1921年以来反映英雄人物事迹和时代典型风貌的部分家书故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红色家书传承现状与作用意义,并对未来如何进一步保护传承红色家书及其精神提出建议。

见字如面,让家国情怀传承绵延

  胡慕梅撰写的家书。资料图片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都有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留下了很多思想昂扬向上、感情真挚动人的红色家书。这些红色家书是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是共产党人璀璨精神图谱的生动描画,也是赓续红色基因、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一份珍贵精神遗产。寻访红色家书,这是当下青年与先辈的时空对话,也是信仰与奋斗的传承—

  1 找寻:百年家书中永恒的信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地下党员家书:坚贞不屈的红色理想

  革命战争时期,无数党的地下工作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的忠诚,投身隐秘战线,潜伏敌人内部,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见字如面,让家国情怀传承绵延

  家书提供者向南京大学学生展示数封家书。资料图片

  1940年5月,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野沟头的一户人家里,举行了一次秘密的入党宣誓仪式,宣誓人名叫胡慕梅。不久胡慕梅被派遣到附近的周陈庄,边行医边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成为当时国民党所统治的“白区”中的一颗“钉子”。

  2019年8月,胡慕梅的儿子胡亚民在镜头前说道:“尽管我爸爸没有文化,但在我心中他很高大,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这是学生刘子聪所在的实践小组去往重庆市和江苏省泰州市挖掘的红色故事。

  “党的标准看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不容易的……衡量自己对于党员的标准,是多么的不够呀!我也要向它积极靠拢!”“在工作中望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对待师傅应该尊敬”“一个青年人,千万不能节省一点力气,力气是用不完的”……

  胡亚民至今保留着上大学以来与父亲交流的书信,有283封。这些家书有的寥寥几百字,有的则长达数千言,或报平安、叙家事,或论时事、谈心得。顺则养寒士之风,逆则处忧患而涵养志气。胡亚民提到,父亲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从来不抱怨,并且通过家书教导自己也“不要埋怨”“把自己的思想好好改造改造”。

  “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对塑造和培育人是非常重要的。”刘子聪深深感动于一封封家书里的真情大义和家国情怀:“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知青家书:援疆驻屯的热烈青春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国家开始组织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到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知青”这个特殊群体由此产生。

  “游子漂泊五十载,为国屯垦在边陲。老来思乡寻故里,往日茅屋可还有?”

  写下这首诗的游子名叫郭英生。步入耄耋之年的他,已经扎根边疆六十五载。

  “我们希望挖掘赴疆知青人员的乡情记忆,新疆粤新民族情援疆纪念馆是其中一条线索,而郭英生爷爷正是这所纪念馆的监事长。”学生马晓燕一行九人踏上了寻访之路。

  新疆的傍晚6点天还很亮,老式的白色棉麻衬衫、灰色的西装裤,穿戴整洁板正的郭英生早早准备好了瓜果迎接学生们。郭英生是粤籍印尼归侨,幼时在异国的漂泊经历让他的家国情怀深植心中。自1956年15岁的他报名参加“广东省赴疆工作队”,踏上那辆开往祖国大西北的列车开始,他在新疆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1962年郭英生写下了第一份入党志愿书,1980年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十八年间他一心向党志不移,用拼搏和进取填满等待。

  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斑白,从汽车厂里的小学徒到副总工程师再到纪念馆监事长,郭英生将西北大地的时光记录在两摞信件和一沓老照片里。信件铺满了整个小床,信纸上满是泛黄的印迹。有外出求学的儿女送来的祝福,有旅居香港的姐姐发来的问候,还有身在异国的父亲寄来的思念。“阿爸”“英弟”“英生”……它们的开头很简洁,却都无比深情。

  “我已到技术科一个多月,学习着熟悉业务及设计任务,我会虚心向工程师们学习的。您的工作还很忙吗?我觉得在工作上您像我的科长,五六十岁的人一天不知工作多少个小时,跑来跑去的。”这是郭英生女儿写给他的一封信。受郭英生的影响,他的儿子和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新疆工作。

  从郭英生家里出来后,马晓燕一直在回味他说的话:“看到你们关心国家、关注社会我是十分高兴的,因为从你们身上能看到祖国的未来。我们这些老人,曾经努力过,我们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和传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铁道兵家书:生死接力的血汗篇章 

  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70余年来,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一项又一项“超级工程”令人瞩目。其中,被誉为“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三大奇迹”的成昆铁路,成为连接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的大动脉,这项成就的背后,是铁道兵们不为人知的血汗。  

见字如面,让家国情怀传承绵延

  孙剑明在成昆铁路渡口支线九道拐隧道口。资料图片

  “亲爱的剑明弟弟:我专门揣着你的照片,乘坐北京地铁一号线。从人们高举的手机上,在晨曦中,看到了冉冉升起的国旗,我恍惚觉得,你好像也站在人群中……”

  这是一封“迟到”四十七年的家书回信,回信人名叫孙剑锐,收件人是他早在1970年4月修筑成昆铁路九道拐隧道过程中不幸牺牲的弟弟孙剑明。

  1968年春天,年仅19岁的孙剑明成为成昆铁路渡口支线的一名铁道兵。穿越地质大断裂带的成昆铁路,设计难度之大、工程之艰巨、施工之复杂难以想象。两年的时间里,孙剑明就是在这里,和战友一起顽强工作。因为不怕吃苦、认真负责,他当上了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孙剑锐向张瑜晨等前来寻访的学生回忆到,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家人与孙剑明更多通过书信交流,不忙的时候一两个星期一封,忙的时候则两三个月一封。

  但万万没想到,最后一封信还没写完,孙剑明就牺牲了。当时,距成昆铁路7月1日全线通车只剩下两个多月。

  “一个革命者应该有着明确的目标,远大的胸怀,蓬勃的朝气,特别是要有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定意志。作为革命后代,革命重担应该担在肩上……”这就是那封未完成的家书。

  哥哥孙剑锐、孙剑光随即决定接续弟弟的遗志,来到孙剑明曾奋斗过的地方把铁路修下去。

  今年4月,学生伍甜甜、陈惠娟给成昆铁路铁道兵写了一封信:“怀着赤忱的理想与坚定的信仰,你们把青春的背影留给人世间……请你们放心,你们的大无畏精神与报国豪情,当代青年也当不负使命,矢志传承!”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科研工作者家书:赤子之心,科技报国

  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攀登科研高峰、让中国成为科技强国,成为科研工作者们上下求索的目标与理想。

  学生陈丽敏与另外三位同学一起奔赴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去寻找来自南极的“最远家书”。

  家书的主人公名叫朱诚,是我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的队员。1988年11月至1989年4月,他将6个月里在冰天雪地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记录下来,自南极长城站寄回家乡黄山。

  “我们与祖国虽相距遥远,但从收音机可以很清晰地听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能在南半球大洋彼岸听到祖国的声音,对我们这些远离故土和亲人的海外科技工作者来说是倍感亲切的。”这是他写下的其中一封家书。

  家书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初到南极时的新奇与激动,有感叹异国气候环境的迥异,有着迷于极地生物的独特神秘,也有与队员的齐心协力,与各国学者的相遇相知,更有测绘、采集岩石样本等勘探成果……

  “回想一路的旅途生活的确令人兴奋不已。”朱诚坐在床边说到。他轻描淡写地向陈丽敏他们讲述着南极考察的不易——科考人员花二十天左右的时间用驳船把科研设备从雪龙号拉到长城站、在低温大风天气下艰难考察、采用高架建筑以防房屋被厚雪覆盖等等。“我们被这位年迈的学者深深触动,感受到那个年代,有一批可爱的人,为了民族振兴毫无保留地奉献自我。”寻访小组感叹。

  在考察即将结束之际,朱诚在家书中写道:“随着南极气候的变化,这群中华儿女又将像南来北往的人间‘候鸟’一样愉快地飞回祖国的怀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抗疫家书:衣白褂,勇逆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场大考,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克时艰。许多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奔赴武汉,成为最美逆行者。

  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徐星星就是其中一员。

见字如面,让家国情怀传承绵延

  建党百年之际,上海市黄浦区街道联合妇联在“东西南北家国情怀——共产主义事业开拓者俞秀松红色家书展”上定制了一个“初心邮筒”。 陈玉宇摄/光明图片

  作为江苏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徐星星在2020年1月28日农历大年初四凌晨坐上了去往武汉的列车。而当时正在读初三的女儿并没有来送她,徐星星知道女儿是不想经历万般不舍的场面。

  “孩子,当我来到武汉以后,我感受到武汉的痛,感受到这里的病人对我们的需要……我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是专科技术骨干,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理所当然挺身而出去保护受伤的‘母亲’。”在忙碌间隙,徐星星给女儿写下了这封信。

  那时她已经在武汉连续工作了20多天,最牵挂的莫过于孩子。

  女儿白蓝给母亲回信:“您给我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我不孤单,我有您和爸爸的关心;您不孤独,您有华夏儿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

  2 感受:百年征程中炽热的家国情怀

  家书寻访实践活动,是青年学子对党史的再发现之旅、价值观深化之旅,也是一堂鲜活的党史教育思政课。“贫穷的年代民生多艰,但他们谁也没以此作为放弃的理由,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捧着轻巧的信,却能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分量,这是一种坚韧的爱国精神”“借寻找家书的机会,我感受到了在过往年代中,与我们同龄的年轻群体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忘来处,方知去路,希望我们都能秉承这种情怀,以笔会知音,以史济后人”……青年学子们纷纷表示寻访调研的过程就是一堂鲜活的党史教育思政课,是一种更有历史感、更贴近生活的教育:一方面,通过与历史“当事人”“活材料”对话,增进了对党史国情的了解,丰富了对祖国建设发展历程的认知。另一方面,领略了各行各业优秀党员们的奉献与奋斗精神,更加坚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

  从寻访到的家书内容看,“祖国”“人民”等凸显红色信仰与家国情怀的高频词汇贯穿于各个时期的家书中。对1500余封家书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家书各具特色,但“祖国”“人民”等字眼贯穿始终,成为红色家书里的高频热词。其中,“祖国”“人民”“奋斗”“坚强”“力量”是最常见的思想主题词汇;“工作”“生活”“工资”“身体”“家里”等是最常见的问候词汇;“亲爱”“想念”“幸福”“舍得”“盼望”等温情的字眼则构成主要的情感词汇。此外,在寻访中,青年学子同样在家书书写者的家人身上感受到信仰与奋斗的传承,比如孙剑锐被问到想跟弟弟说什么的时候,他表示:“想说的话很多,但汇成一句:你可以无悔和骄傲地安息了。”胡亚民也坦言:“父亲就像我人生中的指路明灯一样,对党的忠诚信任是他一直不忘的初心。”

  随着时代发展,家书的书写形式、传承方式、频次数量等都发生了变化,讨论的话题也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感,但红色情怀一以贯之。调研发现,就家书频次数量而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红色家书更为集中。就书写形式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数字时代的冲击,手机、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新的通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传统家书的领地。然而,在战疫过程中,家书温暖回归,并在写作和传递方式上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比如:不同于以往的邮局寄递,多是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手段送达收信人,也有的写在纸上再拍照发送。总体而言,在家书所谈的话题上,虽然讨论的具体事件随时代背景而不同,但爱党爱国、奋斗拼搏的勉励与志向始终如一。

  3 传承:如何让红色家书精神光照未来

  建设数字化家书博物馆、开设家书音视频栏目……近年来,关于红色家书的纪录片、综艺节目等的热播掀起了一阵“家书热”。未来如何面向更广泛的群体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声音,发扬家书故事背后的时代精神?

见字如面,让家国情怀传承绵延

  寻访实践活动中的红色家书高频词汇。

  打通校内外资源,以科学教育机制塑造当代青年坚定的红色信仰。“应加强家书征集、整理、展示和出版,深入挖掘红色家书的文化内涵,创新呈现方式,引导青少年亲近家书,引发内心共鸣,受到精神滋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表示传承红色家书中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广大青少年。

  “我们期待,通过联合校内外资源,进行专门的制度设计、课程设计、活动设计,把红色家书文化全方位融入课堂之中。”寻访学生们认为。具体而言,在第一课堂,可深度挖掘家书的内涵及历史背景,引申出当代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增强青年学子的使命意识。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现场寻访红色家书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并利用情景剧、文艺演出、朗诵会等形式,使学生沉浸于各个时期的红色家书及其感人情怀中。

  加强史料挖掘与家书征集,注重家书博物馆建设及展品遴选、策划与呈现。“我们在收集红色家书过程中发现,很多材料已经遗失,难以补充,这也让我们迫切感受到不仅要挖掘红色资源,更要保护和传承好它。”陈丽敏表示,作为当代青年有一种迫切的使命感。针对家书的保护和传承,张丁强调应加强家书博物馆建设使用的顶层设计,把家书文化尤其是红色家书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中来。一方面,要广泛征集散落在海内外的红色家书,进行科学保管和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策划不同主题的红色家书展览;另一方面,可把比较典型的红色家书素材,包括家书原文、人物照片等整理汇总,结集出版。此外,还要深入挖掘红色家书的文化内涵,创新呈现形式,让红色家书走近大众。

  依托数字博物馆技术平台,加强家书的数字化建设,以跨媒介融合形式支持家书的文化传播。寻访家书过程中,学生们注意到,在各大音视频平台上开辟的家书栏目、《见字如面》《信·中国》等综艺节目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应重视跨媒介平台的互联互通,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讲述和传播红色家书故事。”同时,加强数字化家书博物馆建设,将收集到的家书及其故事进行线上留存和展示,对家书进行内容分析,构建科学性强、可借鉴的数字化家书保存模式。

  提倡家庭注重培养家书意识,将家书文化融入家风家教中,推动新时代的家庭文化建设。家是家书诞生的源头,家书是家人沟通的载体。尽管现代化的通信手段日益更新,但书信、文字始终是家人间联结情感、沟通思想最为真诚、最有仪式感的载体。“设想一下,如果在节日我们手写一封书信给父母,谈一谈我们对人生、理想的认识,那该是多好的礼物。”多位寻访学生感慨到。当代家庭建设中,应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想法以书信的形式写给父母,父母也有意识地通过写家书引导教育孩子,塑造良好家风,培育家国情怀,让家书“活”在家庭生活之中。

相关阅读

课后服务要来了。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遴选确定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并梳理汇总了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通知明确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详细]

2021-06-24 16:00:06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封封家书,是中华民族情感记忆的载体,也是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的历史档案。红色家书见证了党的奋斗历程,是独特的党史资源和[详细]

2021-06-24 15:53:38

近日,到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参观学习的同学络绎不绝。他们大多数都会在“托孤遗书”前驻足,细读这封写在简陋毛边纸上的遗书。  “假若不幸的话,[详细]

2021-06-24 15:50:57

很多考生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去大城市发展,如果要去大城市发展,前提是要去大城市读书。因此填报志愿时,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看心仪的大学在哪座城市。什么城市最受[详细]

2021-06-24 15:48:28

每到周六清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汪志锋教授就背上双肩包,匆匆赶到虹桥高铁站。两个半小时后,他就出现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一家机械制造公司车间里,忙着收集自动装[详细]

2021-06-24 15:45:47

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市委书记蔡奇带头参加共产党员献爱心捐献活动,并到昌平区、东城区看望慰问基层党员,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致以节日问候。市委副书[详细]

2021-06-24 15:40:22

500千伏输电系统有力支撑了我国近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呈逆向分布,70%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东部,可用能源资源却远离需求中心,所以要在全[详细]

2021-06-24 15:25:41

“三孩”政策出炉后,关于“产假”到底应该多长的问题引发社会热议。对此,有专家建议延长“带薪父亲陪产假”到至少1个月,同时父亲陪[详细]

2021-06-24 15:16:23

  • 意见反馈:g2416238474@163.com
  • 稿件投诉:g2416238474@163.com
  • 网站首页:www.udlsy.com
  • 客服联系:g2416238474@163.com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