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以石库门为主要建筑空间的上海新天地一问世,便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开发性保护石库门的理念和手法,在“城市更新”中赋予历史建筑新生命,成为历史建筑空间承载当代文明的经典案例。
20年来,时尚与怀旧交融、商业与休闲共存,新天地成为中外人士青睐的城市聚会点。2日开幕的《永远的新天地》主题文化展上,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表示:“开发上海新天地这个项目的初衷,是想保留中共一大会址周边的历史环境氛围。”罗康瑞表示,今天,《永远的新天地》主题文化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今,上海新天地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永远的新天地》主题文化展回顾了上海新天地诞生与发展的20年历程,呈现了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骄人成绩和民众美好生活,并展望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美好愿景。
当日,瑞安集团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了新天地系列文献。这些文献包括新天地20年开发历程中的规划蓝图和设计图纸,重大工程进展、标志性活动、重要奖项和国内外政要名流参访等大事记的影像资料等,将成为上海图书馆上海城市文化特藏的重要内容。
据了解,新天地诞生时,上海正处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阶段。彼时,旧石库门弄堂曾一度走向衰败,面临成片拆除的命运。但石库门确是上海最具可文化可识别性的建筑。让旧建筑焕发青春,如同让老树开新花,难度极高。事实上,中共一大会址前后两个石库门旧街坊的改造,是开发性保护石库门的项目。怎样让历史建筑承载当代文明,是当时备受关注的课题。
中科院院士、建筑学家常青表示,谈及上海当代城市更新,新天地是一个标志。瑞安房地产执行董事罗宝瑜对记者表示:“上海新天地成为城市名片,并非是‘建筑+商业+街区’的简单复制,而是结合空间和内容,把属于城市的昨天、明天一起呈现于今天,是历史、现代、未来在内容上的高度融合,创造出‘中国创意’和‘上海特色’的体验。”
当年,新天地一露面便惊艳了世界,吸引众多聚焦。开发性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创新做法,打破了城市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保存了城市中心老街区的“肌理”、“活化”老建筑,并赋予其新的活力。不仅如此,上海新天地还带来了休闲商业新时尚。当下,年轻人喜欢到洋气的新天地聚会、拍照;中老年人到新天地可以抚今追昔;外国人在修旧如旧的新天地则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上海新天地总规划师本杰明·伍德(Ben Wood)表示,新天地不仅是些老房子,它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代表。上海是在开创自己的新文化。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楼巍认为:城市是一首宏大的交响诗,每一个地标建筑都是华彩乐章。上海新天地的所在地的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出发地,现在已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集聚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启之年,回顾和总结城市地标开发和发展的宝贵经验,既是探索新时代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的重要参考,又是对城市变迁轨迹的阅读和记录。罗宝瑜认为:“更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未来的‘大新天地’,是‘十四五’规划中城市更新的示范试点区,将不断加强中央活动区复合功能,建设世界级地标性商圈,打造更多具有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24小时文化社交目的地。”
记者看到,展览中,一张张设计画稿、一幅幅老照片、一篇篇新闻报道,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小心谨慎地保留与呵护历史建筑的年月。一组组新旧对比照,让人们在时光穿梭中忆古思今。展览还采用互动投影、感应装置等技术,增强互动感。墙上10个iPad播放着创建新天地项目总设计师、合作伙伴等采访视频,追忆着一段段难以割舍的情缘。
通过观展,记者了解了不少上海新天地的故事。上海新天地名称因何而来?据了解,新天地因中共一大会址得名:“一”加上“大”就是“天”,而“地”与“天”对应。跨世纪乃为“新”,寓意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众创造了全新的天地,美好生活。
罗康瑞说,对历史看多远,对未来就能看多远。新天地在20年后也将重新出发,再创辉煌,在上海追求城市品质的新阶段做出贡献。罗康瑞表示:“将充分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并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助力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民众的美好家园。”
当日,新版《新天地非常道》亮相,从导游、揭示和思考三个层次解读新天地,道出蕴含在这些历史建筑骨子里的生命密码,解密新天地成功之道,同时讲述了城市文化资源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对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关系的一些思考。
相关阅读
2021-07-05 16:55:02
2021-07-05 16:52:32
2021-07-05 16:41:03
2021-07-05 16:39:09
2021-07-05 16:35:06
2021-07-05 16:33:40
2021-07-05 16:32:47
2021-07-02 16: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