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老基民”,这是陈明(化名)最为人所知的标签。因为在大学时就炒股、买基金,还挣了不少钱,朋友们都称他为“股神”,也有不少人跟着他买。今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大起大落,但主动炒股、买基金的年轻人更多了,甚至还有人开始钻研期货和虚拟货币投资。
主动理财已逐渐成为一些年轻人特别是95后、00后的习惯之一。余额宝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95后通过余额宝货币基金攒钱的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8%,而其他群体该数值为4.6%。
融360发布的投资者行为调研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年轻人中超过50%的人在18-20岁进入资本市场接触理财,其中,超20%的受访者愿意拿出收入的50%用于理财投资,还有超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拿出收入的70%投资股票和基金等品种;超80%的受访者购买过基金,超30%的受访者炒过股票,超20%的受访群体购买保险,买黄金、债券等品种的群体比例均超过20%。
但与此同时,理财“饭圈化”的现象也引人关注。
一些95后“新基民”开始追捧一些基金经理。年初,易方达张坤、中欧葛兰等基金经理出圈后,许多年轻人用追星的方式追捧这些基金经理,粉丝们甚至建立了后援团。
白柏长期跟踪研究Z世代的投资理财观念。他发现,95后年轻一代会更愿意相信专家和KOL(关键意见领袖)的说法,甚至产生理财“饭圈化”现象。“这一代人比较喜欢跟风和听从所谓专业人士的意见来进行决策,感性投资,比较缺乏专业化、体系化的思维方式。”
“他们‘上场’的时间更早了,但其实并没有作好足够的准备。”白柏建议,95后散户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做好收益预期管理,用长远眼光理性看待投资理财。简而言之,需要提升自己的财商素养。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2021》指出,我国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缺乏长期接受金融教育的意识,面对层出不穷的理财产品与互联网投资渠道,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与投资技能存在严重“错位”,投资者财商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匹配性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西南财经大学在2019年开展过一项调研,发现投资者更偏好的是“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及发展走势”“知晓各种类型投资风险”“学习个人财富管理规划知识”等投资者教育内容,而金融机构在投资者教育中提供最多的内容分别是“证券、期货基础知识的普及”“介绍新产品和新政策”“非法证券活动的识别与防范”。
冯蕊认为,许多刚进入理财市场的95后投资者“追涨杀跌”,其本质源于对投资的标的缺乏了解,同时又严重缺乏耐心,总是想着短期致富,禁不住市场诱惑,采用了一种“赌博”心理。其实,投资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当代年轻人要想成为合格的投资者,需要正视并接受投资者教育。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甘犁撰文表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重心应从房产向金融资产转移。他建议,通过资产经理人、咨询顾问、评级机构和金融中介等机构获取专业的知识和建议,降低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有效地配置资产,从而获得长期持续的收益;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开发和通货膨胀挂钩的金融产品,适当增加些抗通胀资产,就可以让有能力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大家在进行资产配置的时候,千万不要抱有‘抄底’的心态和盲目自信,应该对自己的资产情况有理性的判断,不要过大地抬高杠杆。”
陈明也看到了网上有不少针对95后买基金、炒股“追涨杀跌”的调侃,甚至将他们称为“韭零后”,但他对此不以为然:“谁不是从没经验开始学的?”在他看来,许多建议都需要自己亲历才能体会。
相关阅读
2021-07-27 13:53:52
2021-07-27 13:50:32
2021-07-27 13:48:12
2021-07-27 13:28:20
2021-07-27 13:25:53
2021-07-27 13:19:23
2021-07-27 13:10:17
2021-07-27 12: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