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至,乡村的夜晚有些微凉。
吃过晚饭,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陈功全直奔20公里外的谭家寨乡楠木桥村。
百年老榆树下,忙活一天的村民三五成群地赶来,围坐在火盆旁。陈功全要参加的第三网格“院落夜会”即将开始。
森林防火注意事项、疫情防控有关问题、反诈防骗法律知识……这些,都是大伙儿“夜会”的内容。
“大家一起商量拿主意,法律问题还有法官指导,干起事儿来劲头更足了。”第三网格长宋喜香说。
支部强、人心齐、纠纷清、村民富,楠木桥村充分发挥村党总支部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出的“党建引领+依法治理+网格管理+群团助推+产业支撑”乡村治理模式不仅让村民尝到了甜头,还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楠木桥乡村治理模式适用于基层乡村,能持续持久、可以复制推广。”经过深入调研,日前,全国人大代表谭泽勇、龙献文、沈昌健、杨尚真、胡美娥、朱登云联名提出了建议。
无处不在的“战斗堡垒”:党的主张和村民愿望高度契合
火盆燃起。19时,“院落夜会”正式开始。
“电信网络诈骗有9大类58种手法,大家要注意防范。”
“莫贪小便宜,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更不要轻易汇款。
陈功全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法,提醒大家守好“钱袋子”。村民们听了,都竖大拇指。
楠木桥村面积18.82平方公里,657户3070人。网格“院落夜会”是村民议事的重要方式。在这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村民能及时了解,对于集体资金分红、公用土地流转等村务重大事项,大家还能研究讨论,提出意见建议。
“要让村民有话语权和自主权,事情怎么办,村民说了算。”这是楠木桥村党总支部书记谭泽勇在治村路上悟出的理。
想想20多年前的楠木桥村,谭泽勇直摇头。村里派系林立,打架斗殴频发,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
就是在那个时候,谭泽勇临危受命,当上了“领头雁”。
村“两委”班子不全、村组干部力量不足、村民对干部不信……这些乡村治理普遍存在的难题,楠木桥村绕不开,躲不过——这是一副重担,更是一块“硬骨头”。
“人心涣散,根子还是在村‘两委’班子。”谭泽勇打定主意,建强党支部,通过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伍军人等乡土能人积极性,最终把村民凝聚起来。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村级班子配强了,9名干部,年轻的有3人,大专以上学历5人。
村民一人一票,选出了妇联、共青团、民兵连、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志愿者协会、计生协会、乡村振兴促进会等8个群团组织。
以2至3个村民小组、300人左右划分为1个网格,8个网格组织形成。村支“两委”干部、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担任网格员,每人就近联系10至15户,哪家有事,网格员第一时间知道。
群众在哪儿,“堡垒”就建在哪儿。村党总支部下设4个分支部,在16个群团、网格组织中设立党小组,在3个乡企中设党支部,24个“战斗堡垒”、98名党员把分散的群众连起来。
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村民热情高涨。
“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就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楠木桥村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在走。”麻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向艳平说。
楠木桥村“醒”了,但问题还是不少。
“以前有一些不支持村里工作的村民,我们就约定宰杀他家牛羊。老百姓接受不了,闹到村里,产生新的矛盾。”
谭泽勇琢磨,想让老百姓信服,让党的主张和村民愿望高度契合,村干部必须带头讲法。
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行政法、涉农法律法规成了村干部“必修课”,法院送上门的法律宣讲,村干部一场不落。
不久前,楠木桥村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起草、讨论、修改、审定,每户都派代表参加。不合时宜的条条被废除,最终确定的11项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拥护。
村规民约给村民画上了“框框”,但“因为是依法制定、民主协商,村民心服口服。”宋喜香说。
眼下,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已在楠木桥村蔚然成风,大到全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集体资金分红,小到公共卫生、车辆停放都要通过民主程序决定。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决议、公示群众评议,一步不敢少,一步不敢错。
2009年,楠木桥村捧回“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一乡村治理领域的金字招牌。
村民给村民调解:群众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角
火烧得正旺,升腾的火苗映红了每个人的脸。
“今天收获特别大,老百姓特别需要这样明白又管用的法。”村民谭绍乾听完很受启发。两个小时前,他刚刚摆脱了一场纠纷。
因园林界限不清,谭绍乾和邻居发生了矛盾。他请来信得过的法律“土专家”谭绍鲜做调解工作。
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调解协议上写着:双方让步达成协议,以坎边岩脚为分界线。上面不仅有双方签字,还盖有村里公章。
在楠木桥村,像谭绍鲜这样的法律“土专家”有24名,都是善于调处矛盾、有一定威信的人,由群众从群团组织中推选出来,组成山林田土、婚恋家庭、村务管理、经济劳资纠纷等调解团队“土专家库”。
需要解决纷争,村民可根据纠纷类别“点名”信任的“土专家”。这一做法被形象地称为矛盾纠纷调解“点兵点将”台。
“土专家”遇到解不了的法律问题,“一个电话,法官就给出专业意见。”谭绍鲜说。
改革开放40多年,基层治理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但乡村仍是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法治力量不足、村民法治意识淡薄等,成为依法治村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和谐稳定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法治意识不能仅出现在书本上,也要出现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服务乡村振兴必须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担任麻阳县人民法院院长后,彭海波致力于推进审务下基层、法官进网格,在村级现有的乡贤调解、党建调解等基础上将法院诉前调解模式融入进去,形成“乡贤+审务”“党建+审务”的新调解模式。
楠木桥村多了法院诉源治理工作室。业务指导彭海波、岩门人民法庭法官张小恒、法官助理周志龙,三人组成法律专家团队,深度介入村网格化管理。
法官每月进村,春天说承包土地,秋天讲水果买卖,四季宣传民法典,主题应时应景。
法院还给全村每户发放1本《民法典普法读本》。村民拿着小本本,眼睛发亮:有漫画、有图表,啥事能干、不能干,连不识字的老人都看得懂!
学法知法是第一步,让更多人懂法用法、形成人人尊法崇法的氛围,更为关键。
“法院经常组织调解员、网格员培训,结合案例讲婚姻家庭、民间借贷、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方面法律知识,村民就能给村民调解。”作为网格长,宋喜香很自豪:全村基本实现“微事不出门、小事不出网、难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村民的法治意识被唤醒。近5年,楠木桥村共发生民间纠纷21起,98%的纠纷在村一级就能得到解决。
53家村小微企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
火光渐弱,陈功全仍被村民围在中间。
经济社会在发展,农村矛盾纠纷也在变,民间借贷、经济合同、拆迁征地……村民渴望了解更多法律。
“手中有法,办事不怕。”推进乡村振兴,谭泽勇没少遭麻烦。
不久前,村大学生创业园专业水果合作社买下一处厂房,准备作电商仓储基地。不成想,厂房被创办人的债权人占用,拒不搬出。
法官多次释法明理,最终妥善解决了问题。8月7日,占用人主动腾空了厂房。
宋喜香是楠木桥村的媳妇,20年来她见证了村子的变迁:村委会建了办公楼,村组互通硬化路,村前村后栽了花种了树,房子越盖越多越来越好,富硒刺葡萄、红心猕猴桃、优质冰糖橙有1万多亩,还能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四面八方。
人心齐,生活才有奔头。“村企联建 抱团发展”,这是楠木桥村的创新做法。新创立的麻阳农兴联创电力安装有限责任公司、楠木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研学基地等村企联建企业,2021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8万元。专业合作社、小微农业公司、家庭农场、个体工商户等小微企业有53个,全村60%的农户在家门口就能自主创业、上班就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让村民“留得住”“过得好”,谭泽勇想得更远些。他从高校请来“洋秀才”,与村里的“土专家”开展技能培训,培养“新职业农民”,探索“党建引领、抱团振兴”“四跟四走”“小额信贷”等多种产业模式,全村累计担保创业贷款1.2亿余元,农户通过土地、资金就可以入股产业,享受分红。
党建引领乡村依法善治给楠木桥村带来了真金白银。2021年全村总产值达1.1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全国文明村镇”“中国魅力新农村十佳村”……“国”字头牌子一块接一块。
站在楠木桥村山顶,一道道山梁连着一级级梯田,果树蔓延成片,葡萄挂满枝头。张小恒记不清多少次行走在田间地头,了解农户困难,给出法律建议。山脚下,“麻阳县人民法院优化营商环境联系点”的牌子,竖了很久。
“遇到矛盾,以前靠相骂吵架,现在村民已经养成了遇事找法的习惯。心气儿顺了,才能想着致富,对吧?”谭绍乾自豪地讲述着记忆中的过往。
一个半小时的“夜会”,村民们收获满满,说笑着离去,融入乡村夜色中,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子里。但“法治”,已让生活变得不一样。
相关阅读
2022-10-14 16:59:51
2022-10-14 16:45:42
2022-10-14 16:37:08
2022-10-14 16:35:46
2022-10-14 16:34:17
2022-10-14 16:06:17
2022-10-14 16:05:41
2022-10-14 15: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