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东莞市区驱车前往三面环水的高埗镇,高埗大桥是必经之路。下了桥,就到了下江城村,只见东江支流一湾碧水之上,新旧两座相距仅百米的高埗大桥交相映衬,岭南水乡美景倍添韵致。
“这是我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公路桥梁,在全国开创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建设基础设施的先河,‘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就是从这里响彻全国。这座桥就是我们下江城村村民同心协力奔上小康路的见证。”下江城村村干部赵锦培自豪地介绍。
35岁的赵锦培从小就常听村里父辈们讲起这座“致富桥”诞生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岭南大地,距离东莞市区仅7公里的高埗镇,却苦于江水阻隔,无法吸引企业入驻。想修桥却没有钱,怎么办?高埗干部群众想出了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解决办法。“男女老少每人出10块钱,有劳动能力的都去大桥工地义务劳动。”赵锦培说。先后集资256万元、仅用时2年多,1984年1月,高埗大桥建成通车。通车当年,高埗工农业总收入首次突破3000万元,进入飞速发展时代。
赵锦培告诉记者,随着新高埗大桥建成,旧桥在1996年停用,旧桥所留下的“敢为天下先”精神时刻激励当地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迈上小康路。
村里重新装修过的下江城村饭堂门前,两根石柱和部分旧墙体还保留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原貌。“这里是‘三堂经济旧址’,我村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奇峰手袋厂就在饭堂里兴办。”赵锦培介绍,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孕育出利用祠堂、饭堂、会堂等场所作厂房吸引外资的特殊发展模式。1985年,祖籍下江城村的港商回到家乡,将村内饭堂改建成手袋厂。从此,村里的干部群众紧抓机遇“筑巢引凤”,大力吸引港商、台商前来投资,集体经济红红火火发展起来。
“如今村里已有6个工业园,落户工业企业95家,村组两级总资产超过2亿元。”赵锦培指着一排四层小楼告诉记者,“去年村里人均分红达到1.5万元。”
“得益于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两年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锦培说。虽然工业化给村子带来了财富,但也出现了环境脏乱差等问题。2019年,高埗镇探索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的特色做法,激发了下江城村村民建设美好家乡的斗志:原来被工业垃圾、“僵尸车”等占据的1000多平方米闲置地,摇身变为设施齐全的休闲健身区;原来淤泥堆积、垃圾漂浮的河涌,如今碧水清亮,由村里的河涌养护队定期巡查、管护……
“迈上‘十四五’新征程,还有更大的‘硬骨头’在后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能丢!”赵锦培告诉记者,他们还要学习顺德等先进地区在村级工业园改造中的经验,拿出更大魄力和创新精神,将“工改工”进行到底,让全村1689名村民、上万名外来居民能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阅读
2021-05-18 13:55:11
2021-05-10 17:34:40
2021-05-10 17:32:01
2021-05-10 17:29:53
2021-05-10 17:28:35
2021-05-10 17:27:35
2021-05-10 17:26:17
2021-05-10 17: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