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开设“近镜头记录·温暖的瞬间”栏目,精心选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精彩瞬间,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温暖故事。其中照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讲述的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顺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记者见面会上所说的话,这句朴实而真情的话语,在此后被世人反复提及,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最响亮的誓言。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执政者奋进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把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概括为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完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实现的。站在新的起点上,更需涵养为民情怀,向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坚守人民至上的宗旨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这番情真意切的话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不管是想问题、办事情,还是做决策、定目标,都要摆正自身位置,主动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常反问自己是不是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有没有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对每一项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政策及举措出台,都需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提升人民满意度上狠下功夫、取得实效。
牢记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可以说,人民始终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精神根脉。要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俯下身子、沉淀心性、体察实情,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情于民。与此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靠山”。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价值追求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并自觉接受人民的评判和监督,以“让人民满意”为最终评判标准。
笃定为民解忧的价值取向。民之所盼,为政之所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民解忧体现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充分认识“民之所望”为“政之所向”的重大意义,珍惜人民的信赖和厚望,从实际出发,从事关人民群众幸福的“急难显盼”问题抓起,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另一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大局的视野,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平正义等方面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站在新的起点上,更需始终牢记“人民”这个根本,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幸福和荣光、共圆美好梦想。
相关阅读
2022-04-22 14:52:15
2022-04-22 14:24:06
2022-04-22 13:25:23
2022-04-22 10:54:13
2022-04-22 10:26:40
2022-04-22 10:15:54
2022-04-22 10:14:11
2022-04-18 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