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显示,上古的教育有六个科目:礼、乐、射、御、书、数,分别是礼仪、音乐、射击、驾驶、文学和数学。至于有无作业无从考证。
春秋战国
《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不习乎,说明那时候上完课回家就得温习功课,也就是做作业。这大概算是最早的作业。
魏晋
古代家长也为孩子学习发愁,陶渊明有五个“熊孩子”,他对于孩子“不好纸笔”也很头疼。
《责子》(作者: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隋唐
到了隋唐,科举制度完善,“书”为重,即“读”“书”,也就是语文。
“读”是朗读。老师先范读,学生跟着模仿。小孩读的启蒙读物有《蒙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之类,大孩子读《论语》和《中庸》。有资料显示,古代小孩一天学习4小时,大孩子一般学8小时。
“书”就是写字,分三个阶段:描红、影本、临帖。
宋代
古代小孩子每天要写多少作业?
《宋会要》(宋代官修)规定:“(国子监)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不过,民间学校并不这样。
民国时期
1947年商务印书馆发行假期作业课本。
“中高级儿童假期作业指导”明确写了从“为什么要做假期作业?”到“怎样支配时间?”等。
并指出,“在学习时,遇到了疑难问题,你必须要请教你的家长或是哥哥姐姐,附近有师长也可以去问。”
所以从民国开始,孩子们有作业就请家长介入了。
新中国成立后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准,教育部公布《小学暂行规章(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章》,确定小学学制为5年,小学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自然、历史、地理和音乐课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详尽规定了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
此后,又经过了多次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中小学生作业基本与课程教学相匹配。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出现并普及,一些搭建家校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出现。例如,校讯通。学校或老师可以向家长发送信息公告;也可给某位家长发短信,家长直接回复老师发来的短信。2014年前后,多地叫停校讯通收费项目。
2000年后,QQ群普及,一些老师用QQ群给学生布置作业。
2011年,微信出现,此后几年开始普及,家长及学校开始建立微信群。老师可以方便地把作业、通知、体温检测表、社会实践活动等信息在家长群发布,便于家长监督、参与提交等。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沟通更便捷。
相关阅读
2021-03-09 10:52:37
2021-03-09 10:40:00
2021-03-09 10:29:42
2021-03-09 10:18:33
2021-03-09 09:44:05
2021-03-09 09:39:43
2021-03-09 09:29:52
2021-03-08 17: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