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退休放映员“再上岗” 带观众重温红色经典

来源:
28分钟前

       6月27日,北京密云,北庄镇杨家堡村正经历夏忙。

  傍晚,村里的喇叭忽然响起:“乡亲们注意了,今天镇里文化站派‘付电影’回来放露天电影,就在村东边的广场上,晚上没事的可以出来看一看。”

  葡萄园里弯腰忙碌的村民们直起身来。“放电影?哎呦,我得有二十几年没看过露天的电影了吧……”村里的老人王杖贵小声咕哝,“好像也有好几年没见到‘付电影’了。”

  “付电影”本名付德顺,原是村里的露天电影放映员。二十多年前,付德顺总背着几十斤重的放映机跋山涉水,久而久之,付德顺就被村民们称呼为“付电影”。

  如今63岁的付德顺退休快三年,电影放映的“接力棒”也交到了徒弟李士龙手中。

  今年6月,为庆祝“建党百年”,密云区电影中心每逢周末就在法治公园、密虹公园或是村庄广场上放映露天电影,带观众重温红色经典。已经退休的“付电影”也因此被请了回来。

  付德顺觉得,观看露天电影是一代人的独特记忆,“大家都是在怀念过去的那些日子。”

  “付电影”回来了

  6月27日晚7点,付德顺和徒弟将一辆数字电影放映车开进群山环绕的村东广场上。这里有一个篮球场,三三两两的村民散坐在场外的健身器材上。

  李士龙将设备从车厢卸到篮球场中央,师徒二人合力将两米长的幕布挂到篮球场东侧的围栏上,再将数字投影仪、音响摆放在幕布前空地处,开始连接并调试设备。

  付德顺心里有些没底。村里已经有好些年没放映过露天电影,不知村干部在广播里那几句仓促的话可以通知到多少人。

  师徒俩调试声音时,村民们拿着板凳、马扎陆陆续续赶来。他们有的围坐在一起说起家长里短;有的带着刚会走路的孩子上前观摩放映机;有的走到付德顺旁边跟他寒暄,还有五六个孩子分享着准备好的零食,等待着电影开始。

  “咱们村得有二十几年没放过露天电影了吧?”村民王杖贵拿着一根铜色烟斗走到人群中,嘴里依然念叨着。

  看着村民们不断加入,付德顺觉得,过去放电影的熟悉感觉又回来了。

  他似乎回到了三四十年前,那时候没有电视和手机,能看一场露天电影是村民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电影放映员进村的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翘首期盼。挂满繁星的夜晚,他调试设备,身后坐着上百位村民,聊家常、谈论庄稼;老人咳嗽、小孩哭闹……各种声音搅在一起。当电影前奏响起时,现场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曾经一年放300多场露天电影

  这天电影放映前,不少村民与付德顺闲聊,大家兴致勃勃地回忆着,以前每当付德顺从电影公司取了胶片回来,他们就会跟到付德顺的家中看着他检查胶片,等付德顺推着放映机出门,他们还会一路跟着走到放电影的村子里。

  1976年到1981年,因为交通不便,没有公路,各村之间只有大家伙走出来的羊肠小道。放映机、音箱、幕布都是靠手推车送到各村。1982年到1986年,付德顺可以骑着自行车放电影,车子上带着机器。1987年到2004年,政府给他配备了三轮拖拉机,放映器材都放在拖拉机上,又快又省力,一开就是十几年。

  那些年,露天电影尤其受村民们喜爱。最忙的时候,付德顺一年要放300多场电影。

  付德顺记得,有一年夏天,他正在放映电影《南海风云》,突然间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他赶紧收起放映机。半小时后,雨变小了,很多人躲在场院里的房檐下不愿离开。

  看着他们那种期待的眼神,付德顺重新接上线,为放映机撑起伞,自己顶着小雨把片子放完。第二天他便感冒发烧,“但那会我心里依然是美滋滋的。”

  慢慢地,老百姓开始不满足于“被动地看”。

  “老付,就快秋收了,给我们放点这个季节的科教片吧。”村民看到付德顺会说一下需求。只要能在电影中心拷贝来的,付德顺都会尽量满足。电影放映经历了从“放什么看什么”到“看什么有什么”的转变,观众喜欢的影片类型也跟着更迭。

  再后来,当电视、网络、多媒体技术相继得到应用和普及后,露天电影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又见“老伙计”

  如今的付德顺已经63岁,退休快满三年。

  今年6月,密云区开启百场红色电影展映周。每逢周末,《地雷战》《南征北战》《金刚川》等影片会依次走进社区、公园、学校、工地、敬老院、民宿村等,讲述红色历史故事。

  付德顺因此被请了回来。

  付德顺记得,工作时他整日整夜忙于放映电影,每逢春节,都是电影放映最红火的时候,他也没少被妻子埋怨。退休后,他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却总觉得日子变得空寂又漫长。

  “不放电影后,我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付德顺说。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起自己的“老伙计”——躺在密云电影中心库房里的那些老胶片。从1994年起,密云电影中心历经8次搬家,搬一次家,老胶片就换一个新地方。“我们库房里至今仍存着3000余部影片,我们一部也没舍得丢。”电影中心副主任李广有说。

  黑白影片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彩色影片有《刘三姐》《走近毛泽东》《冲出亚马逊》等,付德顺对每一个“宝贝”都如数家珍,他没想到还能有机会和当年的“老伙计”重逢。

  为了迎接这次活动,付德顺还和其他几个技术能手一起,去密云电影中心修复了放映机。

  库房里,付德顺看到以前电影拷贝的铁箱子,箱子上蓝色的漆已经被磨进了岁月里,露出红色的铁锈,“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箱子上印着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依然清晰可见。

  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留下的胶片和设备有一些“老毛病”。付德顺说,他们先处理胶片,把胶片上的胶布等处理掉,然后用专门的机器进行清洗,将胶片上的污垢清洗掉;如果胶片有断开状况,还要用专用胶水黏合;放映机灯泡和齿皮带等,也需要更换稍好点的新配件。

  密云区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中心主任杨海艳提及,他们先期对全区340个镇村固定影厅和22套流动放映设备进行了排查,对老旧、故障设备进行了检修与更换,以保障展映活动顺利进行。

  从胶片电影到数字放映

  据统计,到6月底,他们已在密云全区放映了7300余场红色电影。

  付德顺说,刚开始在法制公园播放红色经典电影《地雷战》时,用的是刚刚修复好的16毫米电影放映机搭档《地雷战》的老胶片,但放映过程并不顺利。胶片放映机是通过两个车轮形状的齿轮拉动胶片的齿孔传动,来实现影片放映。由于放映机和胶片过于老旧,齿皮带多次被烧断,放映过程中屡屡出现故障,最后只能靠李士龙和付德顺通过手摇拉动齿轮将整部影片播放完。

  即便如此,那些看过胶片电影的观众直到影片结束,都迟迟没有散场。付德顺说,“因为怀念,尤其是过去的那些日子。”

  付德顺清楚,经历过这次放映后,他很难再见到那些被珍藏的胶片和设备了。在此之后,密云区内所有重温红色经典的露天电影都用数字放映设备完成。

  6月27日这天,虽然是数字放映设备,杨家堡村的村民依旧热情不减。

  设备调试完,付德顺还保持着坐在放映机旁的习惯。“以前放胶片电影习惯了,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放映机边上一定得有人盯着,怕有闪失。现在我知道是数字放映了,一按遥控器就没事了,可我还是不能离开我的座位半步,我得盯着。”

  听说当天放映的是《血战湘江》,村民王杖贵先一步走到银幕前,他刚干完农活还没来得及换衣服,便直接选择席地而坐。

  天色未暗,音响中已经传出电影播放的前奏声。

  王杖贵朝地上磕了磕自己的铜色烟斗,散落的一撮烟灰泛过一瞬红光后很快熄灭。天色渐晚,银幕上晃动的人影也愈发清晰。

相关阅读

行走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的农村,你很可能会被江南乡村的田园风光所吸引,情不自禁掏出手机自拍,这时,几位身着蓝印花布衣衫的村妇已经恭候多时,用相机记录[详细]

2021-07-05 16:02:11

6月27日,北京密云,北庄镇杨家堡村正经历夏忙。  傍晚,村里的喇叭忽然响起:“乡亲们注意了,今天镇里文化站派‘付电影’回来放露天电影,就在村[详细]

2021-07-05 15:45:24

据北青报报道,今年暑假期间,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为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帮助家庭确有需要的学生过好暑期生活,将由各区教委[详细]

2021-07-05 15:41:13

昨日,在暂停营业25天后,广州的影院迎来有序开放。多位院线从业者表示,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准备,开门迎客。而昨晚记者在天河区一家影城采访了恢复开放后第一批[详细]

2021-07-05 15:36:35

“十三香””“磨剪子锵菜刀”“代写书信”等吆喝声,以及秧歌锣鼓声等沉浸式表演让游客直呼过瘾。7月2日晚,“奇妙的市&rd[详细]

2021-07-05 15:34:38

夕阳斜照,稻田里余晖未尽。孔宪功赶在暮色到来前忙着除草,不远处,两只苍鹭在稻田里低头觅食。  苍鹭从与稻田相邻的“鹭岛”飞来。吉林鹭岛桦林湾省级[详细]

2021-07-05 15:32:17

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部署在该中心的“天河”E级(百亿亿次)计算机关键技术验证系统,在7月1日发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获得SSSP Graph500(单源最短路径[详细]

2021-07-05 15:28:59

前年暑假过后,家住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乌石农场附近的唐浩扬,从省城海口转回家门口的乌石学校就读。离家近、费用少、办学条件还不比城里差,因而唐浩扬的父母最[详细]

2021-07-05 15:25:20

  • 意见反馈:g2416238474@163.com
  • 稿件投诉:g2416238474@163.com
  • 网站首页:www.udlsy.com
  • 客服联系:g2416238474@163.com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