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23日,弗兰克·霍克(中文名韩诚)和其他七名美国学生一起抵达白雪覆盖的北京首都机场。他们是中美建交以来首批到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此后40年里在北京的工作生活经历,让韩诚感到自己拥有了“一段值得讲述的人生”。
来中国前,韩诚在就读美国斯坦福大学时便曾选修当代中国政治方面的课程。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继续研究中国。“刚到中国时,我说不了多少中文,也许能认一些汉字,仅此而已。”韩诚笑着说,现在,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带点京腔。目前,他仍是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斯坦福商学院中国项目的主任。
韩诚回忆说,他到中国后不久被北京大学世界经济系录取。“古典经济学家洪君彦教授是我的导师。他是个和善的人,对我们非常友好,特别照顾我们这些离家万里学生的感受。”
在北大学习一年后,韩诚在洪教授邀请下,留下来在北大教了一个学期的新古典经济学。
结束在北大的教学后,韩诚加入友升公司,在这家帮助美国公司在中国开展商务活动的公司里,韩诚参与了北京吉普汽车公司项目的谈判工作。“我们商量清楚每个细节,最终在1983年完成了这项工作。”
1997年,韩诚又前往一家大型化肥生产商担任其亚洲子公司的总裁。这份工作给了韩诚更多去中国的机会,他不仅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的磷酸盐生产商交流,还接触到许多当地农民。“化肥产业为中国及中国农民提供了他们急需的东西。正如中国人说的,肥料是粮食的粮食。”
2011年,韩诚又获得了他的第二份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担任总部设在秘鲁利马的国际马铃薯中心的东亚业务负责人。让韩诚印象颇深的是,“中国农民非常友好,总是愿意回答我们的问题,总是愿意学习。这给了你一种成就感,因为你正在和那些真正想听、想学习新技能的人一起工作”。
在中国,韩诚见证了从1979年起这个国家的快速成长。他回忆说,最开始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票”,那时的中国粮食、肉类、鸡蛋等食物供应都不充足,布匹等也短缺。“当粮票消失的时候,我意识到那是中国经济向好的一个标志。”
谈到美中关系,韩诚认为,两国建交四十多年来,“理应比当年更了解对方”。他说,美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分歧难免,但我们可以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真切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
“建立牢固的人文关系是避免错误、避免悲剧的有效方法”。韩诚希望看到美中两国的学生能有更多机会交流,像他一样从留学经历中收获“一段值得讲述的人生”。
相关阅读
2021-11-22 11:48:51
2021-11-22 11:39:02
2021-11-22 11:38:22
2021-11-22 11:35:18
2021-11-22 11:34:20
2021-11-20 13:50:13
2021-11-20 13:31:30
2021-11-20 13: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