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9.40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占18.3%,为1.72亿人。而以职业划分,学生占比最多,达23.7%。也就是说,有近2.23亿网民还在读书阶段。
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又很容易对心智尚未健全且自控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造成侵害。看直播、刷视频、玩游戏,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仅耽误学习,更有类似“16岁女孩打赏主播,55万家当挥霍一空”“熊孩子打赏主播12万,父母报警求助”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
谈到未成年人的上网问题,家长们可是有不少的话要说。
记者:会限制他(孩子)用短视频吗?
市民:会,我都不让他看,这太影响学习了。
市民:会,我不喜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
记者:那您知道短视频平台有一个青少年模式吗?
市民:不知道,我都很少看。
市民:知道,每次一打开抖音就先跳出来那个,但是我没有用过。
市民:有的(青少年模式)给孩子讲讲课那种正能量的,我觉得相当好。
市民:我知道,但我没打开看,实话实说。
市民:会注意看他(孩子)看的(是)什么内容,也不会刻意去开这种(青少年)模式。如果说考虑孩子确实没这种自控力,那你肯定要有用,它(青少年模式)本身设计的初衷就是有这个意义所在。
市民: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孩子上网搜索的范围,还有约束他的一些行为。
市民:我觉得需要这个模式吧,因为现在有些孩子是自己用手机的,这个(青少年模式)是很多家长需要一开始在手机上做设置的,如果没有做这个设置后来就管不了了。
53家视频及直播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
刚刚家长们所说的“青少年模式”,其实指的是2019年3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截至今年10月,已有53家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
“青少年模式” 真保护还是走形式?
“青少年模式”究竟是如何使用的?又能达到什么样的防护效果呢?
记者从目前已经上线了“青少年模式”的53家网络视频及直播平台中,随机挑选了几款应用进行体验。其中大多数应用,在每日首次使用时,系统都会有弹窗提示,输入4位密码,即可进入“青少年模式”。同时,部分应用还可以通过追踪地理位置,分析用户行为等技术手段,筛选甄别出农村留守儿童用户,为他们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
由于是非强制性使用,“青少年模式”在各网络平台上的具体设置并不完全相同。但通常都包括:进入或退出模式需输入提前设置的四位密码;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每次使用时长累计不能超过40分钟,40分钟后,如要继续使用,则需再次输入密码;此外,每日22时至次日6时,如要使用短视频App,也必须输入密码。以上设定可有效帮助家长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和时长。
此外,“青少年模式”通常还禁止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布观点等功能。而内容方面,推送给用户的也多为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学习课程、科普知识等。
所有网络平台全都设置了“防火墙”吗?
看来,“青少年模式”的确可以像防火墙一样,加强对未成年网络用户的保护。但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网络平台虽然上线了“青少年模式”,但在实际运营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记者打开一款应用较广的短视频App,选择进入青少年模式,但不久便刷到了明显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画面充满了色情意味,下方“青少年模式”五个大字形同虚设。而该App在手机的应用商城里,下载量达3.8亿次,位居下载排行榜第三名。
中国科协“源新闻”专家库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王四新:这种标准(青少年模式)它现在还不是一个强行的标准,它只是倡导性的。我这个措施不断完善,不断严格实施,它需要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那在没有成为强制性标准,可有可无的情况下,那我可以不真心去做这些事情,或者说我只在形式上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
除了部分平台对内容把关不严,“青少年模式”在一些应用中也还存在着技术漏洞。记者搜索发现,网上关于如何破解“青少年模式”的帖子不在少数。如将App卸载重装,处于游客模式,便可解锁所有内容。记者对多款应用进行了检测,发现该漏洞普遍存在,只有一款短视频App成功规避了这一问题。
而平台存在的另一大漏洞就是密码问题。“青少年模式”设定的密码通常只有四位数,且密码不会“输错多次就锁定”,这就意味着用户可反复猜测密码,进行解锁。
中国科协“源新闻”专家库成员、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互联网与软件部副主任 林瑞杰:我们建议企业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数字识别技术来解决青少年模式登录验证的问题。
专家同时指出,即便一款应用限时40分钟,但手机中多款应用叠加,上网总时长仍无法控制,难以根本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
中国科协“源新闻”专家库成员、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互联网与软件部副主任 林瑞杰:首先单个App的使用时长要共享,需要有一个平台对信息进行汇总,并且控制。第二是我们可以通过“家长的客户端”个性化设置需要统计的App时长,并且可以触发报警,并且(家长)可以远程进行控制和阻止。
部分限制功能仍可用 “青少年模式”有死角?
除了以上漏洞,记者在对某音乐类App进行检测时发现,其“青少年模式”仅限制了直播页面,但未对在线K歌录制、评论与关注、原创音乐社区等带有社交属性的功能采取限制措施。
而在某社交平台,记者发现,“青少年模式”下,用户仍可任意点关注、发表评论,甚至进入商城消费。
“青少年模式”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互联网信息安全专家指出,目前部分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普遍存在四大问题:
用户身份难确认,可通过反复输入密码等方式延长使用时间;
某些短视频平台对内容把关不严;
部分平台所推送的实时信息与“青少年模式”不匹配;
隐私保护不健全,用户数据暴露在外。
保护青少年网民 多了哪些法律新规?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74%的未成年网络用户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其中手机拥有率高达63.6%。为了加强对他们的保护,不久前,我国第三次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
即将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4条第一款规定,任何企业都不得提供诱导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第74条第二款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而第71条则规定,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再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监护人应当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
中国科协“源新闻”专家库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王四新:要防止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用它的服务,对未成年人对青少年形成数据绑架、社交绑架,让未成年人形成一些不良的用网习惯。那么我们不是说让他不用,也不是让他少用,而是说让他会用,另外一个就是让他自己掌握着控制着用,让他成为互联网各种服务的主人,而不是让他成为互联网服务的奴隶。
相关阅读
2021-01-22 15:54:24
2021-01-22 15:52:49
2021-01-22 15:37:57
2021-01-22 15:36:53
2021-01-22 15:35:02
2021-01-22 15:33:57
2021-01-22 15:30:54
2021-01-22 15: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