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自古就有种植葡萄的传统,红寺堡区的开发不过20年,凯仕丽是走进红寺堡的第一家酒庄。从2002年开始,这家本土红酒企业凭着一股韧劲,历经数年的造林、垦荒,在干涸的土地上,开辟出了2万多亩葡萄园。
在凯仕丽等企业的推动下,如今葡萄酒已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红寺堡产区几可媲美国际成熟葡萄酒产区,处处藤蔓缠绕、葡萄飘香。
“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
当前,位于宁夏吴忠市的红寺堡,开发不过20年时间,已成长为享誉全球的“中国葡萄酒第一镇”,这一望无际的葡萄酒产区,也曾是一片茫茫戈壁荒滩。
不过,这里日照时间长、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的独特气候,使葡萄的香气、色素、糖酸度等表现优异、病虫害少,非常适宜生产中高档葡萄酒。
正是看中了红寺堡特有的风土条件,2002年,几个广东人来到了宁夏,一口气租下5万亩荒漠,从此开始种植葡萄、建造凯仕丽酒庄。
企业诞生之初,凯仕丽团队便深信,“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要生产出媲美国际成熟产区的高品质葡萄酒,第一关就是种植葡萄。凯仕丽原本打算投入3000万元,没想到,单要做好第一步,就花掉了所有预算。
酿酒葡萄的种植,对土壤的肥力和排水性等具有一定的要求。纯粹的沙漠土壤缺乏营养,不可能种出好葡萄,需要挖开地表土壤埋下有机肥料。
于是,在20年前以人力为主的耕种时代,凯仕丽带领着一批红寺堡当地居民,靠着双手和铲子挖开一寸一寸的沙砾,埋下牛粪、羊粪、秸秆,单是收购牛粪便花了上千万元。
肥料埋进去后,紧接而来的困难在于灌溉。红寺堡常年少雨,幸运的是,2003年,当地政府完成了一项引水工程,将黄河水引入当地,葡萄园距离水源约10公里,为了给葡萄园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凯仕丽不仅修建了水渠,还在基地里开挖沟渠。
好不容易,葡萄种下去了,但在炙热的阳光照射下,幼苗很难存活。2005年,凯仕丽栽下了2万亩优质葡萄,种下去的苗第二天风沙一吹,就被沙子淹没了,损失惨重。恶劣的环境没能逼退凯仕丽,他们一边精耕细作,培育葡萄基地,一边完善配套,推进葡萄酒酿造车间的建设。
回过头来看,凯仕丽酒庄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冒险。不过,凯仕丽长达5年的耐心守候迎来收获,2007年,第一茬葡萄挂果,两年后,酒庄酿出了第一批葡萄酒,投入开始进入回报期。
在创立之时,凯仕丽便提出有机种植的理念,不打农药,注重环保。2016年,凯仕丽酒庄的葡萄园通过有机标准认证,植物生产及加工生产双有机。凯仕丽负责人表示,用“很苦”来形容当时种植葡萄的经历,“投入很大,而且要坚持不容易”。
酿造适合中国人的葡萄酒
长期以来,进口葡萄酒一直占据着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年来随着国产葡萄酒品质的提升,在国际评选中频繁获奖,中国产区在国际市场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凯仕丽一直在默默打磨葡萄种植、红酒酿造,未急于走向市场,产品仅面向少数企业内部集中采购,也没有建立线下销售渠道和进行市场营销,因此在消费者中知名度不高。
如果说以前凯仕丽给人的印象是低调、传统,如今身上则多了潮流、年轻的标签。2019年以来,凯仕丽开始探索与消费者建立直接、深度的接触,开通天猫旗舰店、利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营销、联合KOL直播带货、赞助综艺节目等,由此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尤其是时尚女性的追捧。
2020年,凯仕丽携手国民综艺IP《中国好声音》,作为指定红酒品牌在节目中频频亮相,同时依托短视频的营销玩法,在抖音展开#一开口就红了#挑战赛。这一系列尝试,在助力品牌年轻化之时,也提升了知名度。
从产品上也可以看到,凯仕丽更愿意以创新和包容的心态,酿造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国产葡萄酒。在这一超前理念下,凯仕丽非常注重对风土的研究。靠近葡萄园入口处的道路两旁,凯仕丽专门划分出200亩的园地,用于栽培、选育适合不同地块生长的葡萄幼苗。
以专门针对女性消费者口味的马兰花桃红葡萄酒为例,其瓶身纤细,酒液呈红石榴色,口味清爽,具有莓果味与花香相间的半甜口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相比于西化的葡萄酒教育,凯仕丽更希望以中国化的培育,推动国产葡萄酒与中国餐饮的搭配,让葡萄酒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为了实现更大规模的市场覆盖,未来,凯仕丽将不断增加现代化配套设备投入,实现大规模化生产,加大向年轻人的品牌营销力度。
相关阅读
2021-04-13 16:51:14
2021-04-13 16:41:38
2021-04-13 16:38:10
2021-04-13 16:34:14
2021-04-13 16:26:12
2021-04-12 16:25:59
2021-04-12 15:12:33
2021-04-12 14: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