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上,曾晓华的双手精准游走,每一个动作屏气凝神,4个小时的手术,他就是同事们的“定海神针”。病人面前,一句“为什么叫你去上班,就是让你不要想太多”,幽默稳人心神。
从手术台到门诊,是所有外科医生的日常。而对于肿瘤科医生来说,手术台上是生死之门,他们需要为病人在肿瘤谜团中找到正确的求生之路。
在死亡迷雾中为肿瘤患者寻找生门
17日早上11点,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室,乳腺肿瘤中心主任曾晓华从58岁的何敏(化名)身体里慢慢取出包裹着肿瘤的包块,巨大的包块足有三斤多重。
“创面有点大,用背阔肌可能会对她后面的生活有影响,我们努力用附近的皮肤面给她缝合吧!”曾晓华和手术室内的同事们很快达成共识。手术完成,曾晓华紧绷的神经卸了下来,他长吐了一口气,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了不少。
下午1点,何敏被推出手术室,肿瘤的切除,并不是她抗癌路的终点,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如何度过恢复期。
这是曾晓华和58岁的何敏一起“战斗”的第四个月。今年4月,何敏入院时,乳腺肿瘤直径已有8厘米,属于癌症晚期。此后每天,医生和病人像战友一样,在乳腺肿瘤设置的死亡陷阱中一点点挖出生路。
肿瘤太大还伴有其他症状,手术风险大,曾晓华和同事们决定先通过药物将何敏的肿瘤尽量缩小,减少并发症。4个月后,曾晓华和肿瘤医院的多位专家在进行多学科会诊后,决定为何敏做手术。“希望她在切除肿瘤后,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尽量延长生命。”曾晓华说,在疑难肿瘤病人的救治中,医生要做的就是不断在死亡迷雾中为他寻找生门。
有时幽默,有时严肃,有时“霸道”
做完手术,匆匆吃了午饭,曾晓华急匆匆地来到门诊室。下午3点,他开始了当天的门诊工作,比起面对肿瘤病魔时的专业冷酷,面对病人时的曾晓华似乎有着“多重面貌”。
一位年轻女孩因为乳腺瘤体而惴惴不安,曾晓华耐心给她解释病情,并建议她手术只做右边的瘤体,“你看,左边很小,完全可以药物治疗,不建议手术,这样对你的身体影响会比较小。”
女孩的母亲在旁边焦急地打岔,询问女孩检查出的乳腺增生是否也需要割除,让女孩的心情又紧张起来。曾晓华有些“霸道”地打断了女孩儿的母亲,“你自己也说了,你不懂,那么请你相信医生,人生可以糊涂,但是治病需要精准!”他“强硬”的态度,让女孩儿和她的母亲安定下来。
女孩离开后,曾晓华迎来了一位老病人。女病人来复查开药,两人之间气氛轻松,看着女病人检查报告显示各项指标都很好,曾晓华很高兴。“我最近一直觉得伤口隐痛隐痛,是不是出新问题了哟?”曾晓华详细询问了她的感觉,并进行了检查。发现她只是精神过于紧张,害怕复发,笑着说,“你在我这儿治病的时候,把专业知识学过去了,是学过去专门自己吓自己的呀?”幽默的一句话,让女患者不禁笑了起来。
与病人相处的曾晓华,有些“千人千面”,有时幽默,有时严肃,有时“霸道”得说一不二,有时又温柔得春风化雨。“面对不同的病人要有不同的方式,要让他相信你的专业,才能安心让你治病。另一方面,更要让肿瘤病人相信他还有活下去的希望。”曾晓华说。
他的团队走在重庆肿瘤质控的前沿
今年是曾晓华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的第23年,从一名普通医生到一名专科主任,曾晓华一直在寻找通过制度来提升病情管理的途径,“治好一个病人很重要,但如果肿瘤治疗有了规范化的质控,就能从总体提升肿瘤治疗的效率、质量,这是需要团队合作的。”
2020年12月,曾晓华带领的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被国家癌症中心授予第一批乳腺癌规范诊疗治疗质量控制试点中心,目前,进入该中心治疗的病人,一般的常规病例会经过三重管理。在拿到各种检查结果以后,病人的主治医生会将自己的诊断与治疗计划报给病区组长,两人讨论一致后才会确认治疗方向,如果此时在治疗方案上有分歧,会再次上报给病区主任,如果还是无法获得好的治疗方案,则会上报给曾晓华,进行最后确认。
当遇到疑难病例时,该中心则会启动多学科会诊,届时,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影像科、超声科、病理科、肿瘤专科护士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会共同参与癌症病人的全程管理工作,“以前,病人到肿瘤医院只能看肿瘤,而因为专业问题,肿瘤专科医生可能对其他方面引起的肿瘤方面的变化无法及时了解、掌握,多学科会诊就避免了这个问题。”
曾晓华和同事们的努力初显成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质控管理在重庆走在了前列。这两年,他牵头成立了55家单位组成的西部乳腺肿瘤专科联盟,并作为组长单位成立38家单位组成的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乳腺癌学组。
相关阅读
2021-08-19 09:11:10
2021-08-19 08:51:07
2021-08-17 10:12:26
2021-08-17 10:10:42
2021-08-17 10:09:31
2021-08-17 10:07:14
2021-08-17 09:55:53
2021-08-17 09: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