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大山里的染织绣 从大学课堂复苏

来源:
14分钟前

       这是一款“苗疆魅影”系列的长裙,面料由褶皱雪纺布料和棉麻布料相结合,图案是苗族刺绣纹样中的螃蟹花和鸟图腾,加上具有苗族文化寓意的抽象几何纹,以打籽绣和叠布绣的手法绣于长裙之上。

  “苗疆魅影”的设计者是90后彝族女孩李仕娅。她来自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那里生活着35个民族。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环境中长大,李仕娅从小就对民族文化感兴趣,她如今是一家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主要从事民族刺绣、蜡染文化元素再设计。

  今年7月,李仕娅来到2000多公里之外的江苏无锡,成为江南大学-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遗研培计划的一名学员,参加《服装工艺制作与设计》的培训。当少数民族的染织绣技艺遇上大学课堂,奇妙的“化学反应”就发生了。

  年轻传承人发现,服装还能这样玩

  故事的缘起可以追溯到5年前。2016年,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6-2020)》,遴选50-60所高校和20-30所设计创意企业,完成两万人的研修研习培训任务。当时,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研培计划将以“活态传承”“走进生活”“以人为本”为理念。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毅,多年来从事时尚纺织品设计与传统纺织设计文化研究。在他看来,对少数民族而言,染织绣技艺是最好的抓手之一。作为研培计划的专家组成员,李仕娅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通过在江南大学的系统学习,李仕娅了解到各种服装的工艺制作流程和操作方法,以及不同文化在服装设计上的表现和运用。“感受到服装制作严谨和灵活的同时,我也感叹服装设计原来还可以这样玩。这打破了我对服装设计的认知,让我从中得到启发,受益匪浅。”

  李仕娅说:“在江南大学的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设计师,在设计出好作品之前,首先应该培养自己的审美,拥有发现美的双眼,具备创造美的能力,深刻体会到美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本质。”

  张毅坦言,来参加研培计划学习的少数民族学员,接受教育的程度不一。40岁以上的学员,不少人没能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但可喜的是,40岁以下的学员,绝大部分有初中或高中以上的教育经历,不少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李仕娅就毕业于本科院校。

  “接受基础教育的水平,反映了学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张毅说。

  据他介绍,对于年纪偏大的学员,学校主要通过拓展眼界、增强学养的课程,使他们的产品从设计、功能等方面融入当代生活;而对于40岁以下的年轻学员,则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提升他们对现代传统工艺设计方法和理念的理解应用。

  比如,针对湘西地区、贵州地区的青年传承人,研培计划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指导,开设服饰设计、服饰原型裁剪工艺、服饰立体裁剪工艺等课程,鼓励传承人把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当代生活设计和制作新产品。

  传统当随时代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

  “染织绣是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技能,过去几乎是他们家家户户的生活方式。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族地区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问题在于,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少数民族染织绣技艺逐渐失去了工业化之前的必要性,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张毅说,传统染织绣技艺必须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

  李仕娅觉得,民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符号不能变,因为这是民族刺绣传承下去的基因。“每一个刺绣图案都有来历或传说,都蕴含着民族文化。”李仕娅介绍,在“苗疆魅影”中,苗族的螃蟹花、鸟图腾以及抽象几何图案都象征着苗族对自然、对生殖的崇拜,与女装长裙这个载体相呼应。

  但同时,李仕娅改变了“苗疆魅影”的传统配色,大胆尝试了本季时尚的对比色调——红黑撞色;提炼了刺绣图案,简约而突出主体;并探索刺绣和更多材料结合的可能性。在之后“亲子系列”的设计上,她就用蜡染、植物彩色套染的方法,让密蒙花的黄和靛染的蓝碰撞融合。

  张毅说,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少数民族染织绣要保持传统技艺,但并非所谓的“原汁原味”。“其实没有原汁原味,传统本来就是跟随时代不断发展的,50年前的染织绣与100年前的就不一样。在今天,就要鼓励他们采用具有现代特征的新设计、新技艺与新材料,对传统染织绣技艺进行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

  李仕娅的“苗疆魅影”系列作品,在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展览中获得二等奖,还得到了一位苗族女歌手的青睐;之后的“亲子系列”产品,更贴近生活,实用性进一步提升,被更多消费者接受和喜欢。

  张毅说,染织绣是工业化之前的生活必需品,也是最容易融入当代生活的传统工艺项目,“所以我们要鼓励少数民族用本民族特有的技艺,生产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当代消费者需要的传统工艺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

  目前,以传统染织绣技艺设计和制作的服装、包袋、日常用品,是最受市场追捧的文化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在设计与制作之前,需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对于染织绣产品的偏好、预算等需求。”张毅说。比如,有调研报告显示,文化旅游市场最受欢迎的是定价60元以下的产品,占总体消费的80%以上。因此,非遗传承人只有做到产品设计制作与定价的平衡,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场、扩大消费群体。

  研培计划只是一个开始

  让张毅高兴的是,这些从大山走进大学的非遗传承人们,在顺利“毕业”后又回到大山,古老的非遗在诞生它们的地方“复苏”,重新走向当代生活。好消息经常传到张毅的耳朵里。

  贵州学员袁熔在凤凰古镇开的蜡染坊,增加了更多设计新颖、符合时尚审美的蜡染服饰,销售成绩不错;湘西学员滕静蓉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苗族挑花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本人也成为县级非遗传承人;湘西学员王金平扩大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企业,成为湘西州设计和生产民族学生服饰的定点企业……

  江南大学一直推行“三二一”培训模式,将学员的学习时间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3周时间,在校进行强基础、拓眼界的课程学习;第二阶段两个月时间,回乡进行作品创作;第三阶段1周时间,回校进行结业作品展览和素养提升学习研讨。

  “每个研培计划的学习周期需要3到4个月,其间还要组织教师和研究生对传承人进行回访指导工作。”张毅说,“可以说,只要成为我们的学员,江南大学的师生就会跟他们一直保持联系。不仅局限于培训过程,在培训结束之后,学员也会经常与授课教师沟通交流,甚至研究生与导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经常到学员所在地进行田野调研。”

  研培计划只是一个开始。张毅透露,目前正在开展的江南大学研培计划“2.0版”,利用学校在国内设计领域的优势,把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融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近两年来,江南大学的师生已经为贵州与海南的学员设计创作了200多件(套)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方案,将使用权无偿捐献给当地染织绣传承人。

相关阅读

在四川绵阳市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旁,有一座特别的建筑,从空中俯瞰,像是大地被地震无情地撕裂后留下的巨大伤口。这座建筑名为“裂缝”,寓意为“将[详细]

2021-09-13 11:14:32

这是一款“苗疆魅影”系列的长裙,面料由褶皱雪纺布料和棉麻布料相结合,图案是苗族刺绣纹样中的螃蟹花和鸟图腾,加上具有苗族文化寓意的抽象几何纹,以打[详细]

2021-09-13 11:09:50

要坚持抗震救灾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灾区群众广泛[详细]

2021-09-13 11:09:03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岛屿,洒向海面,海岛学生们陆续聚集到惠屿码头。岸边人头攒动,背着书包的孩子、提着行李的家长,等待最早班渡轮。  1.28海里,是泉州最北端的惠[详细]

2021-09-13 10:38:00

9月10日是教师节,上海初二、初三学生收到一份来自老师的贴心“大礼包”——“上海空中课堂”推出升级版,新设《名师面对面》栏目。[详细]

2021-09-13 10:34:36

上海在OECD(国际经合组织)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多次获得全球第一。成绩背后有许多开创性的经验,如重视校长教师队伍的培养、集团化办学、初中强校工程、[详细]

2021-09-13 10:27:32

20岁的藏族青年米增开学已是山东大学的大三学生。他从珠穆朗玛峰下的日喀则出发,由西向东横跨中国,抵达济南。在米增心中,如果不是2007年的一次相遇,孤儿出身的他[详细]

2021-09-13 08:05:03

9月11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严万鸿作品集《万鸿随笔》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广播大厦举行。 发布会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原大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宋澎主持,原农[详细]

2021-09-12 12:52:47

  • 意见反馈:g2416238474@163.com
  • 稿件投诉:g2416238474@163.com
  • 网站首页:www.udlsy.com
  • 客服联系:g2416238474@163.com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