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当我们记录城市飞速发展时,除了宏大叙事,来自街头巷尾的市井人物和故事同样有不动声色的力量,他们构成了一座城市温暖的底色。
今天起,我们推出《市井》栏目,将视角对准城市角落里的普通人、平凡事,记录城市生活里那些坚韧不拔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没有喝过盖碗茶,就不算来过成都。在成都双流彭镇马市坝街,有一家百年老茶馆,烧水的老灶台旁堆满了蜂窝煤,石灰刷白的墙壁斑驳脱落,年代感极强的老物件让人瞬间穿越回上个世纪……这家名叫观音阁的老茶馆像是时光的见证,仍保留着古老的装修风格。
凌晨4点,天光微亮,老茶馆用第一缕茶香划破清早的寂静,小镇一天的生活也随之开启。这会儿的茶客,多是当地人:准备开工的环卫工、赶早市的菜农……他们付上1元茶水费,便可在凌晨的彭镇找到一处短暂的休息之所。
这是老板李强定下的规矩:当地人喝茶,只收1元钱。
成都人爱喝茶,喝的是茶水里的闲适安逸和人情冷暖。李强是“泡”在茶水里长大的成都人,在这家百年老茶馆里,他度过了人生的大多数时光。
闲暇时,李强也会泡上一盏盖碗茶,静坐茶馆前,看水汽升腾、茶香氤氲。李大爷的吆喝声穿过巷子透进来,依旧中气十足;铁匠的锻打声也不甘示弱,断断续续地在隔壁响起……茶馆里人声鼎沸,茶馆外喧嚣热闹。
时光流淌,物换星移,李强经营老茶馆已有26年多。在他的时间维度里,逝去的昨天都凝结在老茶馆的每一个老物件里,而明天依旧与茶馆作伴,不会改变。
过着悠闲的慢时光 老茶馆已跨越百年
8月中旬,成都天气炎热,坐落在彭镇杨柳河畔的观音阁老茶馆,茶客依旧满座。得益于木质结构的建造,即便只有风扇降温,茶客也会感觉到凉意。
中午时分,阳光从茶馆两侧的房门照射进来,昏暗的屋子里明亮了许多,灶台上,烧水壶升起腾腾热气……茶客们就在这一方天地里,靠在一张张泛黄的竹椅上,喝着一盏青瓷盖碗茶,时光好似特别缓慢。
相传,150年前,彭镇遭遇火灾,几乎将整个小镇化为灰烬,唯有此处幸免,当地人认为有观音保佑,所以把这里改叫观音阁。在上世纪初,这里变身为茶铺,并一直延续至今。
“老板,来碗茶。”“来啰!”话音未落,茶盏已经摆放工整。掺茶的便是李强,只见他身穿围裙、头戴鸭舌帽、脖子上还挂着一副耳机,这个打扮怎么也不会让人想到他已经57岁。一边招呼茶客,一边打理茶馆,这是李强的日常。而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26年多。
经营老茶馆26年 对当地人只收1元
1995年,作为镇上的公有财产,观音阁老茶馆准备对外承包。李强得知消息后,便接手经营。那一年,他30岁。
对于茶馆,李强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母亲16岁起便在茶馆端茶掺水,姑姑也经营着一间茶水铺,可以说,李强是“泡”在茶水里长大的。
彼时,“麻将茶馆”开始流行,但李强接手观音阁老茶馆,是想把记忆中的茶馆模样延续下去。“有一些东西还是想守住。”他说的,是流淌在茶馆里的邻里情谊。
“姑姑经营茶水铺的时候,别人一杯茶卖到七八毛,她一直坚持只卖3毛。”这份情怀,李强也传承了下来。起初的观音阁老茶馆,李强把茶水价格也定为3毛,直到2003年才涨至1元。
如今的观音阁老茶馆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喝茶10元,摄影10元;喝茶加摄影10元”,这是对外地人的价格。对于当地人,李强的收费仍是1元,“这是茶馆和老茶客之间的默契。”
也是因为从不涨价的规矩,彭镇当地老人把观音阁老茶馆当成了家。茶客里,有住一条街上的,也有住在七八公里外的,他们每天都雷打不动来喝茶。“总比在家闷着看电视好吧!喝茶摆龙门阵,时间过得快,家里人也放心。”李强说。
还有一些茶客,是环卫工、保安和菜农。由于工作时间关系,他们往往起床很早,先到老茶馆喝口热茶,稍作休息后再去工作。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早在上世纪初,成都的茶馆已达454家,为四川之最。“1949年以前大家就来这里喝茶了,大家聚在一起,多热闹啊。”李强说,他想还原记忆里的烟火气,也想把这种热闹打造成彭镇人的集体记忆。
光影里的老茶馆成为电影取景地
从接手老茶馆那一天起,李强就沉浸在茶水的清香里,期盼茶馆能够保持不变,一如他初见时的模样。但时间久了,一些变化还是在悄然发生。
走进老茶馆,天南海北的口音便一拥而入。他们大多是摄影师,千里迢迢奔赴成都,只为涌入这道“时光隧道”,捕捉老茶馆里的流光与温情,感受百年前成都的闲适与景象。
“老茶馆在国内名气不小,在国外的名气也很大。”李强有些骄傲地告诉记者,他常常接待组团来观光的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20多个团,“他们说,吸引他们的是这里的人文色彩。”
似乎也是这些访客的到来提醒了李强,还可以为老茶馆做点什么。于是,他开始自学摄影,用镜头记录起茶馆的点滴日常。
“你看这张照片。”李强拿出手机,点开一张他颇为得意的作品。照片里,两个喝茶的老人正下着象棋,进退两难。不远处,招牌上“好难”两个字似乎正好印证局面。“有意思吧!”说罢,李强聊起了对摄影的领悟,“在老茶馆里拍摄呀,光影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在哪都能拍。”
在李强的镜头下,老人是出现最多的拍摄对象,“我就是希望,多拍点这些老头的日常,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喝茶,也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老茶馆的故事。”
事实上,李强也做到了。就在他学习摄影的第二年,在老茶馆拍摄的一张照片获奖了。2017年,在老茶馆取景的电影《老七》还亮相了第15届摩纳哥电影节,并获六项大奖。老茶馆由此被更多人熟知。
而今,老茶馆已被列为成都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它的故事将继续延续。
与老茶馆一起变老 再干20年没有问题
记者到访观音阁老茶馆之际,正值暑假,三两个孩童在角落里玩耍,成为茶馆里不一样的风景。这些孩子,都是李强的家人。
“小孩子不能老窝在家里打游戏,要出来耍,和人打交道,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李强说,他的儿时成长记忆,如今开始复刻在后辈身上。茶客们谈天说地,无形中是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外面的世界。至于孩子们的人生会怎么书写,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事实上,不仅是家里的小孩,茶馆里来回跑动、帮忙打下手的,都是李强的家人。他的父母甚至住在茶馆里,把这里当作真正的家。“经营茶馆这么多年,最感谢的是家人支持。”李强说,“我们做茶馆,不是为了赚很多钱,而是要让来的人感觉到舒适,觉得值得。”
小小的茶馆里,流淌着一方人情。也正是秉持这样的经营理念,李强坚持对本地人只收1元的茶水费,20年不涨价:如此,才能把老茶馆的灵魂留住。
至于未来,李强并未做太多打算,“反正再干20年没有问题。”
在茶馆里长大,和茶馆一起变老,这是李强的故事,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烙印。
相关阅读
2022-08-30 08:37:49
2022-08-29 10:49:12
2022-08-29 10:29:41
2022-08-29 10:24:22
2022-08-29 10:20:16
2022-08-29 10:19:20
2022-08-29 10:16:24
2022-08-29 1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