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自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的胡金牛教授火了。起因是他在学院官网的个人介绍:“2007年10月-2011年9月大阪大学理学院研究生(不要问中间有一年经历了什么)、从事博士后及访问学者研究(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作)、期刊审稿人(被人强拉进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入选者(报个名就行)……”
人们对于一位优秀的大学教授的既有认知,是科研业绩突出、学术声望不凡、专业授课能力强等。作为一个展示自我的公共平台,大学教授的官方简历,一般是尽量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显赫与卓越,同时尽量规避各种缺憾或不足,内容方面大体包括学习生涯、工作经历、科研业绩、所获奖励等,简历具有严谨、专业、刻板、程式化等基本特点。
但胡教授的简历显然不走寻常路,除了例行的信息介绍外,还穿插了很多括号解释:别人不好或不想启齿的“复读一年”,被他幽默化地处理;别人眼里的“继续深造”,在他那里变成了一句大实话——“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作”;“审稿人”“高层次人才”“学会理事”等学术大咖们的标配,他却用自黑的口吻轻轻点过。
一般的大学教授简历,更多是关于学术或专业的介绍,相对枯燥与乏味,读者对当事人学术造诣之外的其他信息,基本上无从知晓。而胡教授与众不同,透过他的介绍,我们大体可以感受到他身上具备真实、坦诚、谦卑、幽默等特征,这种特征当然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范畴。
坦白地讲,胡教授用的那些括号很高深吗?一点都不。相反,措词非常朴素与平常。但问题是,为何胡教授的简历就火了呢?
因为人们对于大学教授及其简历存在明显的刻板印象,认为大学教授就应该是“这样的”,简历就应该写成“那样的”,而不能挥洒自如、我行我素。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不妨为胡教授所在的单位点赞,因为这样的单位开放包容、鼓励个性。毕竟,为了整体划一的宣传效果,不是每家单位都可以容忍员工呈递五花八门或千奇百怪的个人介绍。
进一步说,深耕学术的教授们,确实需要钻研于书本间,埋头于课题中,面对专业研究与学术创新,需要严谨踏实、一丝不苟,但他们就应彻底生活在人间烟火气之外吗?他们是专业领域的翘楚,也可以幽默而风趣,也可以率真而随性;他们也可以不完美,也可以实事求是、接地气地告知学生,自己及相关专业的不足。
而面对物理或原子物理,相信大部分人听起来都一脸蒙圈。那么,如何让同学们尤其大一的新生们,对这一领域感兴趣,进而扎根于这一领域,专业的领路者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胡教授这样具有亲和力与幽默风趣的“开门人”。这种更贴近生活的教授,一定更受学生欢迎,对专业知识的顺利传播与广泛接收大有裨益。
有人说:“搞学术的人,需要耐得住寂寞”,我看未必。胡教授已经在原子核物理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是妥妥的学术明星。今天,胡教授又被网友热捧为“网红”,正是源于他的可爱与率真。从这个意义上,胡教授一点也不寂寞。
相关阅读
2022-09-20 09:23:03
2022-09-20 09:21:22
2022-09-20 09:16:00
2022-09-19 15:42:23
2022-09-19 15:22:57
2022-09-19 15:20:09
2022-09-19 15:06:39
2022-09-19 14: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