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秋叶观赏已经进入尾声,但深黄浅绿的绚丽秋景不仅留在了市民的相册中,其带来的愉悦观感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今年,颐和园的后溪河成了北京秋景“顶流”,年轻人穿着汉服来打卡,市民游客也以“神树”、“网红桥”为背景拍摄“大片”。
后溪河两岸的树木色彩斑斓,姿态也颇有韵味。充满诗情画意的网红秋景是如何打造的?颐和园园艺队大树修剪班班长杜劲松向新京报记者娓娓道来。
看古画汲取灵感 修剪出树木姿态神韵
从颐和园北宫门进入,穿过苏州桥,就到了后溪河。碧绿的湖面明净如洗,两岸浅绿、深黄、橙红交错,斑斓树影和天高云淡一同映入平滑如镜的湖中,浓烈的色彩和幽深静谧的氛围相得益彰。偶有画舫船经过,宛如行驶在画中。
一棵漂亮的枫树红叶艳丽,拱形的枝干探向水面,成了游客排队拍照的“背景板”。颐和园的树木近3万棵,每一株树木的姿态都影响着园林的景观,它们浑然天成,丝毫不见人工修剪的痕迹。这正是大树修剪班的师傅们要达到的效果。
“这片枫林要把干枝死杈修剪掉,让树冠看着自然饱满,和湖中的残荷形成鲜明对比。”杜劲松又指指河对岸高大浓密的景观树,“那些树冠相连,在蓝天的映衬下形成了一条平缓的弧线。我们修剪就要顺势而为,将突出的显得凌乱的树枝剪掉,这样天际线投影在水中,也十分有美感。”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过去200多年里一直延续下来的植物景观布局,不仅是颐和园造园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典造园艺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高超境界。
杜劲松的修树灵感,来源于案头的一本“秘籍”——《芥子园画谱》。这部画谱集合明清两代国画名家的经典之作,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等内容,是不少画家的“启蒙良师”。参考与借鉴《芥子园画谱》以及中国古代山水画上植物的姿态,是颐和园植物修剪的一个传统。
前不久,他要修剪一株独自长于山坡上的桃树,这棵树头重脚轻,有倾倒的迹象,但它的位置举足轻重,游客下桥后就会映入眼帘,关乎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这时,《芥子园画谱》中的一幅临水桃花图突然闯入杜劲松的脑海中,打开了他的思路。“这棵树可以将前端枝进行部分修剪,剩余的枝条垂向水面,明年4月桃花盛开,可以形成独树成景的效果。”
就这样,在中国传统美学的熏陶下,他按照古画,将颐和园的一棵棵大树修出骨架、姿态和神韵。
树木修剪要让树体通风透光
与公众更关注美观不同,修剪大树的首要目的其实是安全和健康。如果大树出了空洞或有病虫害,颐和园的植保班会填补树洞、治理病虫害。大树修剪班的工作则是防患于未然,让树木避免出现这些情况。
“首先从防灾减灾的方面出发,再考虑景观。”杜劲松回忆说,十几年前有一次北京刮大风,刮倒了许多大树,光是颐和园就有一百多棵。树木修剪就是要让树体通风透光,如果不通风,一场风来就被吹倒了。如果不透光,树木长势弱、不健康,还容易生虫害。
每次遇到暴风雨天气,杜劲松都要彻夜留在颐和园,以便雨停后,和抢险队员一起处置高危大树和倒伏树木。随着树龄的增长,西堤的桃柳树冠逐渐增大,出现互相干扰现象。2015年冬季,西堤景观树木防灾修剪工程实施,对过于高大、存在倒伏危险的树木降低了高度,并梳理树形,减轻负重的同时,每棵树隔开了一定空间,远远望去,简洁疏朗,呈现一幅长长的烟柳画图景观。
为了避免大枝粗枝劈裂,杜劲松使用“三锯法”。第一锯从下往上锯,深度大概是枝干粗细的一半,他称作“背一刀”,第二锯从上往下锯,速度要快,避免劈裂伤及树木主干,第三锯则是修去残桩,形成光滑的锯口,确保树木快速愈合。
“我们所在的地方是皇家园林。植物和山水、地形和建筑如何协调、漂亮?需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和思考。”杜劲松琢磨着,应该通过树木修剪,打开视觉廊道。在万寿山的最高处,“透景工程”也应运而生。
当游客来到山顶远眺昆明湖美景时,却被高大茂密的树木遮掩了。于是大家想到了透视的方法。“我们对游客眼前遮挡视线的浓密的枝条、树冠分层次修剪,形成了视觉窗口,让风吹了进来,让美景漏了进来。”
入行跟师傅从摸索体验开始
就像自己的名字,杜劲松仿佛天生和树木有缘。
1986年,颐和园招工,给公园增加绿化力量。“当时唯一的条件就是写承诺书,一辈子献身绿化不换岗。”杜劲松看中这是一份正式工作,和另外17个小伙子进了绿化队。
“那时候师傅带徒弟很有方法,既不把工具准备好,也不主动追着教我们,而是让我们从最基础的开始摸索体验。我们遇到不懂的向他们请教时,他们再把积攒了多年的省力气、高效的经验一一传授给我们。如此一对比,我们领悟得快,记得也扎实。”
真正爱上这份工作,是翌年检验成果的时刻。“我去年修剪的树也好,花儿也好,都有感情了,看着它们长得漂亮,我很有成就感。”
给20米高的大树修剪,需要胆大心细,身手敏捷。有的小伙子恐高,就无法胜任这项带有风险的工作。在没有高空作业车和高梯的年代,杜劲松爬树快,在树上很“粘”,就跟长在树上一样,是上树的“天选之人”。
在颐和园工作了36年,如今,杜劲松正在把师傅的技艺和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年轻人。有的人刚入行,看着枝繁叶茂的树木不敢动手。他时常启发鼓励他们,“你拿起剪子或者锯的时候,摸着良心问自己为什么要修剪?咱们不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这棵树的健康也好,为了衬托后面的景色也好,只要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怎么修剪都是对的。”
杜劲松今年52岁,他很自豪自己践行了自己入园时的承诺,将全部的职业生涯贡献给了颐和园绿化。
相关阅读
2022-11-16 11:18:10
2022-11-16 11:14:10
2022-11-16 11:13:38
2022-11-16 10:49:11
2022-11-16 10:48:40
2022-11-16 09:47:44
2022-11-16 09:46:30
2022-11-16 09: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