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受威胁和濒临灭绝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01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截至目前,中国圈养大熊猫已野化放归11只,生活在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野外小种群所在地。检测发现,野化放归大熊猫生存状态良好。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世界上数量最多、遗传结构最合理、最具活力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基础上,将如何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大熊猫野化放归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放归后的大熊猫该如何跟踪监测?围绕上述问题,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德生接受了中新网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怎么让大熊猫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李德生介绍,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系列保护举措,野外大熊猫生存状况越来越好,种群数量在30只以内的种群约有18个。但同时,野外大熊猫种群栖息地存在破碎化较严重等状况,需要更多的保护举措。
“怎么让大熊猫具备野外生存能力?是大熊猫野化放归最大的难点。”总结近年经验,李德生发现有的大熊猫在离开饲养员的野外生存过程中,缺乏认识同伴和逃避天敌等能力。
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野化放归培训方法发生了重要转变。李德生介绍,中心用“母兽带崽培训”让大熊猫“淘淘”从出生起就跟着妈妈学习生存技能,从小没有人类的意识。在饲养员和科研人员与“淘淘”接触时,也会身着带有妈妈粪便等大熊猫气味的伪装服。通过科研人员对幼崽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评估,“母兽带崽培训”是卓有成效的。
需要到达什么样的条件才能野化放归?
李德生指出,大熊猫对“生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选择能力是重要指标之一。在野外,大熊猫需要熟悉“生境”的竹子拥有量,学会选择“生境”采食,知道什么时候该去什么地方吃哪类竹子。也需要形成对周边环境的判断力,学会选择适宜的地方休息,遇到危险怎么能够最快爬树逃离等技能。
同时,寄生虫评估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大熊猫在野外和圈养环境中寄生虫感染差别很大。“在圈养环境中,我们会经常为大熊猫喂驱虫药,也会通过粪便检测排虫卵数量。但在野外,即便感染了也不能做驱虫。”因此,放归前寄生虫评估也很重要,只有各方面专家都认为这只大熊猫达到了放归的条件,才会择机选择适宜的濒危小种群,让大熊猫在其中继续生长直至能够真正融入种群生活。
在野化放归的大熊猫定期追踪上,李德生介绍,中心能够根据不同区域,实现GPS和北斗定位系统两种模式双定位,跟踪大熊猫在野外的活动轨迹。“只要有卫星信号,我们就能够追踪大熊猫近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活动路线。”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对野化放归有哪些影响?
李德生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通过建设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等措施,提供了更好的大熊猫放归条件。更加全面和完善的评估和管理体系建设对大熊猫保护非常重要,有助于基层保护与社区良性互动,对大熊猫放归工作、科研工作和科普教育都有良好促进作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成后,真正实现了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保护中促发展,发展中促保护。”
李德生指出,下一步,中心计划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新的野化培训圈,分批次采取就地培训,就地放归,更好地开展野化培训工作。“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让更多大熊猫回到自然之家。”
相关阅读
2022-12-29 09:48:33
2022-12-29 09:41:00
2022-12-28 11:00:30
2022-12-28 10:57:44
2022-12-28 10:16:44
2022-12-28 10:15:42
2022-12-28 10:14:46
2022-12-28 1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