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街道:提前网上报备 深夜接人不忙乱
“东区,又一个,姓名××。”3月16日凌晨4:05,海淀区曙光街道社区书记群里蹦出一条新信息。
4:18 世纪城东区书记张凤荣回答:“收到!”曙光街道境外返京转运组负责人郝雷:“确认一下,这是15日返回的,核实是否符合居家隔离观察条件。”“好,正在联系。”
4:30 “可以回来!”“好哒,确定出发我告诉您。”
4:39 “××号车发车,路线……曙光,中关村,清华园……请涉及社区做好准备。”
4:59 “已做好准备。”
6:09 “东区人已接到!”
凌晨发来的信息,只用十多分钟,社区就确认了居家隔离条件,效率怎么如此之高?“因为社区已经提前摸清情况了。”郝雷的一句话让记者恍然大悟。
近日,随着国际疫情蔓延,境外返京人员明显增多。截至3月26日记者发稿,曙光街道全口径实际管控居家隔离观察的有1453人,其中境外返京153人。3月份以来,该街道和各个社区逐渐梳理出境外人员回社区的工作流程。
接收人员居家观察,就意味着社区要承担管控人员隔离观察的重要职责。第一步工作就是查证核实返京人员是否具备居家观察的条件,判断是否同意接收。
“有没有提前报备这个环节,情况完全不同。” 街道负责人介绍,如果报备了,社区就能提前派人入户了解情况,判断是否符合居家观察条件,并及时沟通最新政策要求,派人接机……各个环节都能确保安排妥当;如果不报备,等机场通知市里,市里通知各区,区里通知街道,街道通知社区,社区安排人去家里……一圈下来,会耽误很多时间。社区没有准备,想回家的人可能就会被挡在小区外,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我们之前也有过教训。”郝雷说。3月19日,记者联系到时雨园居委会主任王海燕,她解释道,社区干部白天、夜晚轮流在门口值班,还要挤出时间进行摸排。每位包楼的社区干部平均负责二三百户,人手一本台账,首页是包户的基础数据表格,后面则是厚厚一叠居家隔离人员的14天的“日记”。“有无重点疫区人员返回的?社区摸排一遍;有无外省市人员返京的?社区摸排一遍;有无境外返京的?社区摸排一遍……一轮又一轮的摸排,无论是敲门还是电话,不仅效率低,社区还负担繁重。”记者看到,境外返京人员信息采集表上有两部分20多项的填充内容。工作人员手工填写护照号码等也十分容易出错。
“为什么不开通网上报备通道,方便人员主动申报呢?”办法总比问题多!很快,3月13日,“曙光热线”微信公众号上出现了一个新链接——社区报备程序。刚上线12个小时,微信后台就已收到境外报备19条。
3月19日下午6:30,记者在工作人员电脑上看到,当天后台收到的十多条数据生成一个表格,街道把这些信息快速分发到各个社区,社区即刻派人入户核实,判断是否符合居家观察条件,符合的立即备案,并迅速办理相关通行手续。即使返京人员深夜到达,社区也能对接得有条不紊。
永定路街道:云监控 精准防疫无疏漏
“王先生、胡女士,居家观察期间请不要外出,如果有什么需求,请给居委会打电话。”3月14日,采石路7号院居委会主任杨健通过手机里的云监控App,向隔离人员“喊话”。
杨健告诉记者,“隔空喊话”是安装系统第一天尝试新功能,平时并不常用。接收居家隔离,社区最担心的是人员随意出门,“这个App最重要的功能是云监控,如果隔离人员出门,我们能立即收到警报。有了它,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3月21日,三街坊中社区一位从意大利返京的女孩刚好完成14天的居家隔离。记者跟随居委会和技术人员去现场拆除监控设施。
为了向记者演示如何实现云监控,技术员先上楼,负责监控的居委会干部在远处打开手机里的监控客户端,几秒钟后,主界面出现预警视频,显示技术人员扛着梯子出现在隔离人员家门口。当记者来到隔离人员家门口时,居委会干部手机上再次出现预警视频。每次视频只有十几秒,但可以清晰分辨人员形象和行动。
而后,技术人员剪断电源线,轻松拆下这个拳头大小的摄像机,递给记者。只见这个白色半球上有一只黑色可灵活转动的“眼睛”,据称这只“眼睛”可以360度全景监控,最远照射距离为10米,还可以自动切换白天夜晚模式,无光也能看得见。但为了保护隐私,监控隔离人员的“眼睛”被设定为一个固定的角度。
据云监控的项目负责人王冬介绍,这种高清互联网视频摄像机只有捕捉到动态视频时才录像,以节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资源。另一端,监控人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报警、双向语音通话、拍照截图、智能录像等功能。“通过云监控,我们可以实时发现居家观察户门外情况,比如当发现垃圾放到门外时,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去处理。”三街坊中社区居委会主任徐建华介绍。
“此前,很多社区反映人手有限,仅靠人力来监管居家观察,难度较大。”永定路街道社区办负责人杨宗梅说,“我们一直琢磨,如何让人工智能在‘抗疫’中大显神通。当我们打听到有一种视频和门磁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测,于是就赶紧选择几个社区进行试点。”3月14日,该街道陆续为采石路7号社区、三街坊中社区、太平路27号社区及永定路社区的4户境外返京人员安装了监控系统。
3月21日,记者跟随永定路居委会主任张红莉,走访了另一位意大利返京的居家隔离户。隔离人员住6层,老旧小区没有电梯,50多岁的张红莉一边爬楼一边喘着粗气说:“老旧小区防控难度更大,自从安装了这个云监控,感觉多了一双眼睛,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实时掌握情况,省心多了!”她手里拿着2部手机,熟练地切换着应用程序,向记者介绍社区防控的情况。
永定路街道的杨宗梅还告诉记者,选择这套系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设备可以循环利用。一户解除观察后,这套设备可以拆卸,给新的居家观察户继续安装使用。疫情结束后,该设备也会纳入街道监控网络系统统筹使用,不会造成浪费。
据开发这套云监控系统的海安科技公司介绍,2月份以来,他们已经在海淀、丰台等区的多个社区,安装了1500套系统,助力社区防疫。
大红门街道:语音机器人5分钟拨打300个电话
“您好,这里是时村社区,我是智能语音助手小优,请问您是×××本人吗?”
“是。”
“好的,那和您确认一下,请问您今天是否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
“没有。”
“感谢您的配合,请继续做好居家隔离……再见。”
这是大红门街道时村社区的AI语音机器人与居家观察人员的一段电话录音。这是社区返京居家隔离人员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社区书记马琤告诉记者,时村社区共有3300多户居民,目前有300多人正在进行居家隔离。按照要求,社区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回访,一天就要打近600个电话。社工一边打电话一边记录,最后还要统计汇总,“任务繁重而且枯燥。”
社区防疫的辛苦引起了一位居民的关注,他在沃丰科技公司从事AI语音机器人系统开发,于是主动提出为社区免费安装一个语音机器人,借助AI人机对话,自动联系居民,实时收集居民的反馈,形成相关数据表格,从而减轻社区人员的工作量,也让排查更为高效。排除了隐私安全等问题后,2月10日,时村社区正式上线了这套系统。
在AI语音机器人的帮助下,时村社区加强了对返京人员进行相关疫情防控政策要求的宣传;提醒社区人员领取出入证;通过自动呼叫目标人群,收集和确认包括身份信息、近期活动区域、近期接触人群、近期症状等信息,并自动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快速反馈统计结果。截止到目前,语音机器人已经帮社区拨打了上万次疫情相关电话。
“别说与300人电话沟通,3千人、3万人的电话也能快速完成,这就是机器人的妙处。”马琤说,以往靠人工打300个电话需要三四个小时,加上统计填表,至少需要四五个小时的工作任务,现在借助疫情筛查AI语音机器人,5分钟就可以完成,并迅速给出可视化的数据分析统计报表,方便社区工作人员进一步核实人员健康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疫情排查的工作效率。
梨园镇:AI门禁 戴上口罩也能识别
3月25日夜幕降临,在梨园镇新华联家园南区出口,外出居民络绎不绝。“隔离期间请勿外出!”忽然门禁系统响起响亮的报警声。尽管光线昏暗,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还是敏感地发现了“问题人员”。值勤的保安急忙过来查看,原来是社区书记张刚下班经过门禁。他对保安说:“别紧张,为了测试,我把自己的脸也输入到隔离人员数据库里,这样每天下班经过就能测测门禁是不是在正常工作。”
据介绍,新华联家园南区共有居民2526户、8000多人。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已有930名返京人员回到社区,预计还将有1800名人员陆续返京,防控压力很大。作为梨园镇的试点,新华联南区3月4日安装了两套AI疫情防控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人员只要停留两三秒就可以通过,一点不碍事。”
张刚告诉记者:“设置这套门禁系统,就是为了监控未满14天观察期的返京人员外出。”因为返京人员回到社区第一时间需在小区入口处登记备案,那时就通过AI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采集面部信息及返京时间;14天内,隔离人员通过门禁就会被发现;14天期满,系统会删除数据库里的人员信息。
“这套门禁系统高明之处还在于,即使人员戴着口罩也能被认出来。”据介绍,AI系统运用技术手段,实现了免摘口罩人脸识别比对。“因为只能根据额头、眼睛等脸庞上半部信息进行比对,系统刚装好也认错过人,后来调整精度以后,识别率明显提高。”如果门禁认错了人,保安还可以配合出入证进行纠错。
据统计,“火眼金睛”AI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上岗后,已成功识别出观察期未满外出人员8名。“他们大都是着急出门取外卖,被门禁发现后,保安立刻上前劝返。”
针对个别境外返京的隔离人员,社区还安装了智能门卡。“只要一使用智能门卡,监督工作人员的手机立刻就能收到报警提示。”张刚说。
特写
社区服务四部曲
入户核查
3月19日,时雨园社区接到信息:20日美国返回母女二人,女孩不满14岁,符合居家观察的特殊情况。前期男主人已经在社区报备,离开前主动将钥匙留给物业派驻的楼长。19日下午,记者随居委会主任、片警、楼长一同入户核查。
这是一套位于春荫园的四室一厅两卫的住宅。进屋后,大家把每个房间看了一遍,确定无人居住,具备居家观察条件。只见餐厅收拾得很干净,楼长忽然发问:“家人没有提前采购食物吗?”大家走进厨房,只见灶台上放着3篓子鸡蛋,冰箱里也塞满食物,包括新鲜水果,大家这才放心了。
临走时,居委会主任提醒楼长:一定要在楼道或电梯里张贴“返京居家观察人员登记表”,便于全楼居民监督。锁门前,细心的楼长在门口留下一瓶消毒液。
接人回家
3月18日下午开始,狂风大作。晚上20:36,曙光街道时雨园居委会主任王海燕确认完观山园小区两位居家隔离人员门上贴好封条后,稍稍松了一口气:“晚上还有仨呢,不知今晚几点到。”当晚值班的谭辉是一位身材苗条的姑娘,社区其他工作人员打趣地说道:“让她腰上拴根绳子,身上压块板砖,别被风吹跑了。”
20:51,王海燕接到通知:因为大风,航班备降到呼和浩特,今晚不回社区了。她把消息转给了谭辉,姑娘松了口气:“时雨园和春荫园3人都是这架航班,那今晚就没有半夜回来的了。”
没想到,19日凌晨3:14,正在值班的谭辉接到电话“人员回京了”。还好因为提前核实过情况,3人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社区可以接收。凌晨4:00,谭辉来到社区门口等候。5:09,转运车到达,消毒,填写承诺书,添加微信。5:34,谭辉送隔离人员回家,一番嘱咐后,隔离人员锁门,她贴上封条。
清晨6点,谭辉迎着晨曦,回到居委会办公室,完成工作记录。那天,一位在社区门口迎接孩子返京的父亲告诉谭辉:“女儿经过15个小时终于回家了,虽然不能拥抱她,但匆匆看一眼也放心了。”这让她十分感动,为父女俩在门口拍了一张无接触合影,女儿做了一个大大的加油姿势。
抽查和服务
3月19日下午,记者跟随时雨园居委会主任王海燕抽查了5户境外返京居家隔离人员的情况。各楼长也一同完成收垃圾、送快递、楼道消毒等工作。“幸亏物业给每栋楼配备了楼长,送快递这些琐碎的事儿,都是他们协助完成。”
时雨园19日凌晨刚刚从美国返回一位女孩,王海燕有些不放心,第一个就去她家看看情况。楼长小心翼翼地打开封条,亮明身份后,门开了,王海燕关心地问女孩:“会不会做饭,有没有食物?”又叮嘱了她一些居家隔离的注意事项。正要关门,女孩犹豫了一下忽然提出,她家里没有充电数据线,和外界联系成了问题。楼长立刻问她充电线的型号,答应一会儿送过来。
在观山园门口,楼长迟迟不见踪影。原来是居家隔离人员在网上订购了牛奶,楼长帮忙去收货了。等了一会儿,记者看见楼长搬着4箱奶,吃力地走了回来。这对居家隔离户门口铺了一层报纸,专门放置网购物品。王海燕善意地劝说这对隔离的夫妇:“不要频繁地在网上买东西,按说两三天倒垃圾时才能拆封条。”
解除隔离
3月21日,三街坊中社区一位从意大利返京的女孩刚好完成14天的居家隔离。
因为社区采取了云监控方式,负责监控的居委会主任和监控系统的技术人员一同来到隔离户,拆除了门外视频监控及门磁报警系统。对于社区安装监控系统,女孩表示理解。她说:“完成隔离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隔离期间,她一直非常关注网上公布的境外航班疫情信息,确定自己乘坐的航班有无确诊病例。虽然她没有任何症状,但一直不敢掉以轻心。“重获自由”后的第一件事,她打算拿着“居家隔离承诺书”到社区办理出入证。
居委会主任提示女孩,还需要在社区办理一份隔离期满的证明。
相关阅读
2021-01-22 10:09:40
2021-01-22 10:02:55
2021-01-22 09:56:33
2021-01-22 09:48:45
2021-01-22 09:42:43
2021-01-22 09:40:10
2021-01-22 09: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