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做过胃镜检查的人,事后都闻“镜”色变:装有摄像头的细管要顺着喉咙插到胃里,感觉翻江倒海。如今,同样查看肠胃疾病,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粟女士只需吞服一粒如药丸大小的“胶囊”即可。
2018年,我国研发的、全球首台智能导航胶囊机器人亮相智博会。这个小机器人能够大显神通,得益于超低功耗生物芯片设计、多种生物传感器开发、高密度系统集成封装等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
科技改变生活,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民生科技。民生科技指的是什么?近年来民生科技的发展有哪些亮点?使之更好增进民生福祉,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力?
科技创新民生导向日益突出,成果造福千家万户
民生科技,一般是指与民生具有直接关联的科学技术,它以服务民生为宗旨,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之中,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2011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明确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为发展民生科技的四大方向。专家表示,这些领域是民生关注的热点,却是以往市场投入的盲点,投入机制、产业链规划等方面存在短板。“十二五”开始,我国科技发展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围绕民生热点,开展了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组织实施国家民生科技行动。
以百姓最为关心的医药创新为例,“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医药专项方面,针对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开展的科研攻关硕果累累。截至“十二五”末,累计90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在肺癌、白血病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
新药专项成绩斐然,一是得益于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新药专项重点支持综合性大平台、单元技术平台、资源平台等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的源头创新、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的网格化创新体系,使新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二是创新驱动促进了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约450亿元,较2010年翻两番,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形成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明确: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在人口健康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资金投入金额超过250亿元,涉及新药创制、中医药现代化、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3.5%上升到2019年的59.2%。
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成效显著,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民生科技的“红利”——
医疗条件更好了。对帕金森症患者来说,植入脑起搏器,能有效缓解肢体震颤僵直,提高生活质量。过去,脑起搏器只有一家国外公司能生产,动辄二三十万元,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在政策支持下,清华大学李路明教授和团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脑起搏器,价格大幅低于进口产品。2009年11月以来,我国累计完成1.7万例次国产脑起搏器手术,植入患者超过9000人。国产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在国家药品价格谈判中,促使国外专利药物降价超过50%。
水更干净了。“一把水壶用了好几年,一点水垢也没有。”河北怀来县沙城镇居民季全军说。原来,他家里的直饮水系统采用的是北京理工水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先进水处理技术。
科研人员介绍,现在小区配备的净水机,大多采用膜净化技术,产出纯净饮用水要消耗比较多的淡水。北理工团队创新水处理技术与工艺,修复、净化、活化和矿化饮用水源,居民家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同时减少当地淡水消耗量。目前,怀来县实现优质直饮水入户,日供水量3万吨,惠及人口约20万人。
空气更洁净了。在“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支持下,我国建立了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厘清了重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其中,京津冀建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以及1千米分辨率的精细网格化多污染物动态源清单。2019年,北京市全年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3%。
……
科技创新凸显民生导向,科技研发链、产业链围绕民生需求发力,越来越多的民生科技于无声处改变人们的生活。
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地震救灾,每秒都很珍贵。城市哪个区域破坏大,破坏程度如何?第一时间了解这些情况,对于救灾救援决策非常关键。调查建筑的受损状态,传统方法依靠人工勘察,而今,借助超级计算机建成了城市地震灾害仿真系统,不仅能快速生成所在区域房屋破坏分布图,还能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建议。比如,哪里应该建消防站、医院,又该配备多少避难场等。
“对一个百万数量级建筑群开展精细化弹塑性仿真分析,用日常的计算平台,可能永远也算不出来。可放在超级计算机上,几分钟就输出了结果。”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林旭川说。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治理效率,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很多地方严格出入管理,既要验证身份,还要测量体温。但戴上口罩后人脸识别效果欠佳,摘下口罩又影响防疫,怎么办?科大讯飞推出“语音识别+体温监测”出入口管理系统,对于出入口采用双重认证识别方式,即智能语音识别认证配上热成像测量体温,实现了非接触快速验证。
在安徽省铜陵市,科大讯飞将全市3000多路视频监控进行整合,加上人工智能模型,自动对区域内超过5人的聚集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后自动分发给周边的社区工作人员,让他们上前进行人员疏散和疏导。同时在铜陵市的各大菜市场布置了一道“天眼”,市民如果不戴口罩进入,系统自动视频分析,会将相关信息和抓拍图片通过短信推送给市场监管人员。
“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这次疫情防控所彰显的科技力量,将极大激励我们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赋能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科大讯飞副总裁张友国说,科技在应对、处理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有力助手。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何光喜认为,科技手段的使用,有助于社会治理从事中干预、事后响应向事前预警、超前预判转变,从网格化向区块链升级。在环境治理方面,如一些工业污染型企业为减少生产成本,偷排污水、废气,普通的人力监管模式无法对其实时监管,信息时代的网上监管模式则有力地解决了监管真空问题。“科技手段正在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他说。
政企齐发力,把更多科技资源投向民生领域
我国民生科技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当如何作为?
首先,应进一步转变科技创新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创新的重要标尺。何光喜说,应进一步引导科技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推动社会包容、均衡、全面发展。“比如,为实现绿水青山这个民生愿景,在促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方面要加大鼓励支持力度,相关产业政策要及时跟进。”
其次,投入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之水。“民生科技投入具有公益属性,回报周期通常比较长,风险较大。在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驱动往往不足。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民生科技供给不足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在强调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也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民生科技投入。民生科技在生态、养老等领域的市场潜力很大。”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吕佳龄认为,政府投入与市场双驱动是我国发展民生科技,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经验。比如,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医疗、安防领域结合,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还能形成新产业、新业态。
“十三五”以来至2019年底,中央财政对环保领域科技创新累计投入约93亿元。“当前,在许多民生科技领域,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仍是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吕佳龄建议,培育民生科技产业,瞄准民生短板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以激发市场活力。“只有让市场的力量参与进来,才能促进民生科技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最后,推动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在我国,生物医学领域研究成果丰富,可这些研究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不够。专家表示,我国一些科研成果止步于实验室或样机阶段,产业价值没有挖掘出来。让这些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还需在完善机制体制上下功夫。
相关阅读
2021-01-22 10:09:40
2021-01-22 10:02:55
2021-01-22 09:56:33
2021-01-22 09:48:45
2021-01-22 09:42:43
2021-01-22 09:40:10
2021-01-22 09: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