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后,未成年人保护问题都备受关注,尤其是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正式施行。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新设网络保护一章,对网络环境管理、相关企业责任、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至此,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且也有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9.89亿,其中学生占比最多,达21%,而且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还在不断下降。游戏、短视频等是未成年人频繁使用的功能,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避免不良信息误导青少年,避免沉迷游戏、短视频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业以及身心健康,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从2019年开始,国内各大视频平台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使用时段和服务功能会受限,且只能访问青少年专属内容池。而网络游戏领域的“青少年模式”则更早,2017年一些网络游戏平台就上线了这一模式。在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各主要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又纷纷升级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了“青少年模式”内容池。
虽然各平台都在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措施,但近日有媒体在对各个短视频平台测评后发现,不同平台落实相关要求的程度不一:有的平台缺少独立的“青少年模式”,有的平台在时间与内容管理方面依赖家长设置,有的平台甚至在“青少年模式”之下仍可观看游戏直播、为游戏充值、购买理财产品等。早前,还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很容易就被“攻破”。再比如,各大厂商游戏防沉迷系统存在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导致防沉迷系统效果不尽如人意。“再怎么升级防沉迷也不怕,大不了在各家游戏平台上各玩1个半小时。”部分学生不以为意的反应足以说明问题。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哪个平台能俘获更多的用户,有更高的“日活”,吸引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平台的商业价值就越高。这也是一些平台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不用心的原因所在。但不管是网络游戏还是短视频,都早已走过了野蛮生长的时代,平台必须自觉主动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严格落实各项要求,共同为未成年人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尽心守护好“少年的你”。
现实中,不同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严格程度不一,有的严防死守,有的形同虚设,很容易形成青少年保护的洼地。所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青少年模式”成为平台的标配还不够,相关部门还应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建立统一的强制性防沉迷系统或平台,避免平台社会责任缺失形成保护洼地。要加强执法,督促各个平台以统一的力度和方式予以落实执行。此外,还应该将防沉迷工作前置,比如,在手机内置入游戏防沉迷系统,让游戏开发者在游戏开发阶段就应用防沉迷系统。只有这样多措并举,才能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防线。
必须承认的是,“青少年模式”等技术保护手段只是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最后一道防线。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才是网络保护的治本之策,学校以及社会要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上多下功夫。此外,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发挥家长的示范、引导和监督作用,提升家长预防干预能力,对于有效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同样至关重要。
相关阅读
2021-06-02 09:48:19
2021-06-02 09:46:13
2021-06-02 09:43:24
2021-06-02 09:40:14
2021-06-02 09:35:34
2021-06-02 09:32:31
2021-06-02 09:31:20
2021-06-02 09: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