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围绕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这一目标,对标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机制“优服务”。同时,探索“双飞地”经济模式,引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补齐产业短板。
2018年以来,毗邻广东的广西贺州市异军突起,成为广西经济发展中的一匹黑马。
“今年前三季度贺州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1%,增速在广西排第一位,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两位数中高速增长态势。”贺州市委书记李宏庆告诉记者。
贺州于2002年建市,总人口只有246万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今天,虽然贺州经济总量还不大,但增速和新增长点都分外亮眼:从粤港澳大湾区引进了70多个新经济新业态项目,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2%,比2015年提高16.2个百分点。是什么让贺州得以突然加速向前?
路网对接联通
虽然贺州远离南宁,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但朝东边看,贺州却毗邻广东,靠着一个经济大省。于是,向东拓展,接受广东辐射成为贺州的一个发展思路。然而,早期由于交通不畅,贺州与广东的合作规模小、层次低,处于“小打小闹”阶段。
近年来,贺州市努力对接广东的交通体系。2014年,高铁通到了贺州人的家门口。在这一年,从贺州到广深等地只要两个小时左右。
随着桂梧高速公路、广贺高速公路、永贺高速公路、贺巴高速公路和洛湛铁路、贵广高铁建成通车,一批拟建、在建交通项目的推进,贺州市大交通格局逐步显现,逐步形成纵横交汇、水陆空一体的便捷区域性物流体系,成为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融入了粤港澳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
交通的巨变,重构了贺州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实施的东融发展战略,使贺州实现了换道超车。
今年5月份,为了支持贺州东融,自治区印发了《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发展规划》和3年行动计划,正式赋予了贺州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新使命。贺州立足地域优势谋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
“我们全市高度统一认识,始终坚持以东融统领工作全局,着力构建‘一核三廊多节点’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全力打造广西向东开放合作的先行区、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的首选地。”贺州市市长林冠说。
优越的区位,完善的交通,使贺州市吸引了大量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项目。今年前三季度,贺州共引进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引资项目134个,占全市新引进项目的56.07%,项目合同投资总额211.10亿元,占全市项目合同投资总额的48.84%,项目到位资金169.67亿元,占全市新签项目到位资金的68.63%。
依托区位、生态和长寿品牌等特色优势,康养旅游产业成为贺州市的又一支柱产业,七成以上的游客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成为经济发展的“后驱动”。目前,全市先后引进姑婆山产业区顺峰温泉康养旅游开发、天沐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姑婆山文化体育旅游、贺州温泉小镇等一批大健康产业项目97个,总投资约852亿元,其中在建项目35个,总投资约215.5亿元。
进一扇门办百样事
走进贺州,能感受到浓浓的东融氛围。园区、道路、酒店、广告标识等,都能找到东融两个字。在贺州,东融成为一种共识、一个战略、一种文化。
然而,虽然把路修到了广东家门口,贺州如何与经济体量庞大的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呢?对此,贺州这样谋划:经济总量不一样,但思想观念、营商环境能够一样,能够与大湾区全面对接。
于是,对标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机制“优服务”,想方设法“强服务”,领导带头“拼服务”成为贺州市东融的一道风景。
位于太白湖片区、市文化中心正对面的贺州市民服务中心,只见各楼层布局合理、规范有序:35个部门13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民服务中心;公安、不动产登记、社保、税务、商事登记等引进自助服务设备,免排队叫号,实现服务智能化;不少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和投资者正在这里办理商事业务。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开启审批服务新速度。“这里可以一站式办好,百姓只进一扇门、能办百样事。”贺州市营商环境局副局长黎国良表示,市民服务中心大力推行“线上线下、线上为主”的办理模式,按照“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窗口受理、一套材料申报”的做法,整合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等事项,提供“企业开办”套餐式服务,办理时限由5个工作日压缩至0.5个工作日,企业登记设立在30分钟内办结。整合“工程投资项目建设”流程,备案类项目审批压缩至20.5个工作日,核准类项目压缩至35个工作日。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让不少新兴产业纷纷在贺州落户。2018年4月,广西软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落户贺州生态产业园(高新区)。“从接触、洽谈、签约到进驻仅用了一周时间,3天签约、7天入园、一天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并实现当年投产。”公司研发部经理卿勇对这个效率赞叹不已。
“面对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发展机遇,贺州除了区位优势之外,必须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拼服务才能在全力东融中脱颖而出。”李宏庆说。
打造“双飞地”模式
路通了,营商环境改善了,贺州市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突破传统的产业发展路径,大胆把目光瞄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兴产业。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贺州就必须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贺州市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周翔说。
为解决与粤港澳大湾区因创新能力落差而出现的创新企业水土不服、创新成果接不住的现象,贺州市探索出“双飞地”产业育成模式,即以贺州为“飞入地”,探索科研孵化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在贺州的“飞地园区”“飞地景区”模式;以贺州为“飞出地”,引导贺州企业走出去,以合资促引资、以品质换品牌、借渠道拓市场,探索生产、加工、仓储在贺州,销售市场、品牌宣传、产品研发在大湾区的“飞地企业”“飞地市场”合作模式。
为做大做强“双飞地”经济,贺州市按照“两地协同、三点一线”的思路,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各类技术创新孵化机构在贺州设立“飞地”平台。同时,贺州发挥市政府驻粤港澳大湾区经贸联络处、东融产业投资集团的桥梁作用,建设贺州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化生产基地。此外,贺州市设立了贺州、深圳等新产业育成中心,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科研成果与孵化企业科技转化,实现了与创新高地的无缝对接。
新产业育成中心还配套设置引导基金和招商公司。引导基金即贺州市东融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专门从事新兴产业的培育投资;招商公司即深圳东融新产业育成中心有限公司,负责育成中心的项目发掘、管理和基金投融资业务。这种运作模式突破了招商人员为政府人员的现状,实现了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效率大幅提升。
林冠表示,新产业育成中心的任务主要是精选深圳现有创新体系中已经完成初期孵化的在研项目,通过关键节点投资促进“末端提速孵化”,让深圳等地的在研项目顺利升华为贺州的产业项目。
“初创企业总会有开展产业化的需求,需要土地、资金、厂房等生产要素,贺州在这些要素成本上有优势,并且交通区位的便利,又使得企业能充分获取到大湾区的创新资源。”贺州市东融新产业育成中心工作人员刘君说。
广西软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过育成中心精心培育的一家“飞入”贺州的企业。卿勇介绍,贺州区位优势明显,已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公司产品在深圳研发、设计,在贺州生产、加工,对当地政府和公司来说是双赢。为了解决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贺州市成立了广州、深圳两个招才引智工作站,借鉴“双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人才飞地,以“人才链”引领“创新链”,实现了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开门红。
“双飞地”发展模式,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和贺州产业化基地间的有效衔接,使育成项目在贺州进行产业化再开发和转化,取得最终产业化成果,形成了“引资、引智、引技”三位一体的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实践证明,贺州不但培育了新兴产业,还加快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补齐了产业短板。
“双飞地”经济模式,使贺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上的巨大落差变成了巨大潜力,贺州发展的新动能正日益形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贺州市新经济已呈现多点开花,集群发展的态势,“大落差”变成了贺州产业发展的“大腾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童 政 周骁骏)
相关阅读
2021-01-22 11:10:15
2021-01-22 11:09:15
2021-01-22 11:03:07
2021-01-22 10:52:03
2021-01-22 10:42:49
2021-01-22 10:40:10
2021-01-22 10:34:14
2021-01-22 10:23:15